1.如何看待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

2.分析我国国际收支巨额顺差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3.关于钢铁价格

4.「特写」煤价飙涨、矿区排队等煤,有贸易商一笔交易就挣600万

823油价涨多少_8.3油价

国际收支双顺差是指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在理论上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是互补的,所以不可能同时出现顺差,但在我国却出现了双顺差的现象

1、经常项目顺差,指进出口贸易、出口大于进口。

2、资本项目顺差,指入出境投资、外资流入大于本国资本输出。

双顺差的影响:

当国际收支顺差来自于大量实际的输出时,会制约一个国家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而国外投资的净流入,则增加了对远期利润、利息流出的资金需求,同时可能会对国内资金的利用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如果流入的资金中包含大量游资,很可能会对一个国家的金融稳定、经济安全带来威胁。另外,长期的国际收支顺差还可能招致伙伴国的经济对抗和制裁。

我国国际收支中货物贸易长期顺差的原因分析

内容提要 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顺差的扩大,既有主观因素的影响,也有客观因素的作用。从主观因素来看:一是我国处在特定的历史发展时期,生产力大幅提高,但消费需求有待进一步扩大;二是全球制造业向我国转移,形成了门类齐全、配套能力较强的制造业体系,对一般产品的进口需求减弱;三是我国推进出口行业发展壮大,扶持进口替代产业日趋成熟;四是国家为了保护相对较弱的行业,从而在关税壁垒方面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贸易保护。从客观因素来看:一是世界经济增长势头良好,外部需求强劲,拉动我国出口增长;二是国内投资增长趋缓,国际市场石油等性产品价格上涨影响了进口,却带动了出口;三是一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出口多重限制,进一步扩大了中国贸易顺差;四是我国的人民币汇率被低估。

2005年上半年,我国国民经济较快发展,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外国直接投资保持较大规模。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673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383亿美元,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7110亿美元。上半年,经常项目顺差673亿美元,同比增长801%。经常项目顺差增加主要是因为货物贸易顺差大幅上升。上半年,我国货物贸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按国际收支口径,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为6307亿美元,同比增长24%。其中,出口3425亿美元,进口2882亿美元,分别增长33%和14%;货物贸易顺差542亿美元,增长823%。

货物贸易进出口顺差的扩大,既有主观因素的影响,也有客观因素的作用。

从主观因素来看:

一是我国处在特定的历史发展时期,生产力大幅提高,但消费需求有待进一步扩大。

改革开放28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平均达9.6%,有专家估计到2020年,还可以保持7%左右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之所以成为全球经济的领跑者,主要是由于改革开放大大激发了经济活力,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改革开放犹如两条自动向前滑动的巨轮,带动中国生产力大幅提高的同时,推动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但另一方面,生产力的大幅提高,并未引起我国消费需求的同步增长。由于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降低了社会平均消费倾向。从理论上说,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倾向也不同,高收入者边际消费倾向较低,低收入者则较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二十年来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拉大,收入分配的平均程度下降。然而提高居民收入,建立健全有效的社会保障体制,是消费长期稳定增长的根本保证。因此,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缩小各阶层收入差距,可使全社会平均消费倾向提高,从而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

二是全球制造业向我国转移,形成了门类齐全、配套能力较强的制造业体系,对一般产品的进口需求减弱。

跨国公司将生产或服务的一部分搬到海外,人工成本更低廉,赋税更低,企业负担的其他成本也更低。这种跨国外包产生的影响之一,就是各国的比较优势格局发生重组,而且重组还出现了时间差,即劳动成本密集型生产和服务通常率先外包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中国、印度等国。发达国家感受到压力,转而创造更高档次的产品或服务,以期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新的出口优势。但这一过程往往滞后一段时间,从而形成了时间差,在这一阶段,贸易不平衡会扩大。而国内形成了以外资企业为主的加工贸易基地,且供应链不断延长,附加值不断提高。而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生产和销售的大幅增加部分替代了中国的进口,形成了门类齐全、配套能力较强的制造业体系,减弱了对一般产品的进口需求。中国市场上外国品牌、外国设计的产品非常多,但其中相当一部分已转为由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生产。

三是我国推进出口行业发展壮大,扶持进口替代产业日趋成熟。

当前巨大的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的顺差也和中国现有的外资、外贸政策有关。中国现有的外贸、外资政策的基本框架形成于改革开放初期,1980年初中国是一个既缺资金又缺外汇的典型“双缺口”发展中经济。为了多赚外汇,克服外汇缺口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限制,1985年开始中国取了出口退税等政策以鼓励出口。在这些政策的刺激下,中国对外贸易增长非常快,18-2005年间年均增长高达17%,为世界同期贸易增长率8%的2倍多,27年间对外贸易增加了68倍。另一方面,中国扶持国内的公司提升产业结构,进而导致大量的进口替代。进口替代型产业是我国产业政策的扶持方向,虽然我国制造业科技基础一直很薄弱,且产业升级的过程充满艰巨性和长期性,但通过进口替代不断实现局部升级将是一个长期现象,积极产业政策对此的支持不是短期性的,可以在较长时期内带来“产业政策红利效应”。最近,随着在华的外国公司,尤其是电子产业领域,越来越多地向国内供应商购部件,产生了大量的进口替代。

四是国家为了保护某些相对较弱的行业,从而对其在关税壁垒方面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贸易保护。

国家为了保护某些相对较弱的行业,诸如保险、汽车等行业,能够在入世后有一个更为有力国内外的竞争条件,从而对其在关税壁垒方面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贸易保护。这使得国外的同类型产业,在国内失去了竞争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我国的进口需求。但2005年后许多行业和产业的保护政策将逐步取消,一些弱势产业的竞争力在近几年并没有得到根本加强,如农业,一些相对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如家电、纺织等,则面临如何开拓国际市场、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等问题。

从客观因素来看:

一是世界经济增长势头良好,外部需求强劲,拉动我国出口增长。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稳步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5年全球经济增长4.3%,仍维持较高水平;国际市场以石油为主的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受需求和投机双重因素的作用,仍将继续高位运行;美联储为抑制石油价格上涨和国内通货膨胀压力,继续取趋紧的货币政策,小步快走地升息,全球经济有进入加息周期的可能性。从国内看,下半年国内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国家将进一步改善宏观调控,巩固宏观调控的成果,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加快发展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尽管面临一定通货膨胀压力,但总体上处于可控范围,本外币负利差可能扩大。综合上述因素的影响,内外部需求都将有进一步强劲的增长,不仅拉动了出口的增长,而且可能减少部分进口需求。

二是国内投资增长趋缓,国际市场石油等性产品价格上涨影响了进口,却带动了出口。

2005年上半年中国投资的特点是:第一产业投资增速加快,二、三产业投资增速放缓;重点行业投资增速继续趋缓;各种注册类型投资增速继续回落;东、西部地区投资小幅回落,中部地区投资略有上升;国内的资金来源小幅回落,自筹资金增速略有上升;新开工项目继续增长,但当月新开工项目较上月有所减少;房地产投资增速略有上升。尽管国际石油成本居高不下,但中国却限制了主要石油产品零售价格的上涨。这样,油价只是对中国的石油公司造成了冲击。石油公司为了应对油价上涨,就减少了向国内市场的石油供给,转而选择出口更多的精练石油产品。同时,中国又鼓励这些石油公司减少石油进口。于是,2005年1月至7月份,中国的原油进口量仅增加6%,而精练石油产品的出口量却飙升了46%。

三是一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出口多重限制,进一步扩大了中国贸易顺差。

按照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自由贸易原则,中国主要对海外原材料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需求较大。但一些发达国家以国家安全等为借口,对本国企业向中国出口高新技术设备施加种种限制。巴黎统筹委员会解散后,某些国家对华出口的管制政策不但没有放松,反而加强,这自然会加大双边贸易不平衡。早先西方发达国家主要是为了遏制中国军力发展,限制主要针对的是军事技术和产品,富有冷战色彩。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西方发达国家对华出口限制出现了军事与高科技并重的变化,西方发达国家更多地从国家竞争的战略高度来看待对华出口,通过种种管制手段来确保其国家实力的领先。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有关出口管制部门,在对华高技术出口和项目合作方面实行的严格管制措施,也是我国货物贸易顺差扩大的重要原因。

四是我国的人民币汇率被低估。

1994年以后我国贸易收支出现连年顺差,与1994年汇率并轨,人民币贬值刺激了出口有很大的关系,但以后几年人民币名义汇率基本没有发生变化,而实际有效汇率还有升值的趋势,却仍然保持了贸易顺差。虽然关于人民币升值与货物贸易顺差之间有无实际联系一直众说纷纭,但低汇率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我国在货物贸易出口方面的增加。

如何看待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

一 经济增长的现状

1991年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经济大致经历了急剧下降和稳定复苏两个阶段,即1991~1998年连续7年的经济衰退和1999年以来连续8

年的恢复性增长,并以年均6.4%的增长速度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2000年以来,俄罗斯经济的出色表现不仅对其国内政治经济局势和对外政

策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引起了一些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的高度关注。2003年10月,美国高盛公司发布的研究报告将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并称为四个新

兴的“经济巨人”,复合成世界经济中的一个新词汇———“金砖四国”(BRICs)。2007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

告》,预测2007年的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为4.9%;2007年7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这一预测进行了更新,将世界经济增长率上调至5.2%,主要原因

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现快速增长,其中包括对俄罗斯经济的乐观估计。因此,不少国际问题专家和国际组织断言,“俄罗斯重新崛起”是必然的,

它将于2028年超过德国,成为欧洲第一大经济体,并将对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先梳理一下持续增长了8年的俄罗斯经济的现

状。

(一)经济总量指标持续好转,跻身世界十大经济强国的行列

一般来说,经济增长是引起综合国力变化的最明显因素,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综合国力下降的最直接表现和最主要原因便是其经济的“雪崩式”滑坡。20

世纪90年代,俄罗斯为其激进的经济转轨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一时期,“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几乎下降50%……大概这是俄罗斯近二三百年来首次真正沦为世

界二流国家,或三流国家的危险”……到1999年,俄罗斯的经济实力“只及美国的1/10和中国的1/5”。

2000年以来,在多方面因素的作用下,俄罗斯经济呈现持续快速的恢复性增长,总体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基本上进入一个稳定的发展阶段。

2000~2007年,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总体上增长了70%,工业增长了75%,投资增长了125%。

2006年,俄罗斯GDP增长突破万亿美元大关,增幅达6.7%,经济总量首次超过苏联解体前水平。

2007年的俄罗斯经济增长速度将再度使经济学家们感到惊讶:与2007年初的预测不同(6.6%),俄罗斯GDP增长速度达到8.1%,经济

总量达到1.35万亿美元,人均GDP达9

500美元[3],成为世界第七大经济体。与此同时,2007年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已相当于1990年的水平。这意味着俄罗斯结束了始于20世纪90年代

初的社会转型期的经济危机。

2007年以来,拉动俄罗斯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是投资和消费需求旺盛。据俄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7年,俄罗斯固定资本投资实现了高达21%的增长,工业增长速度达到了6.3%。

特别突出的是加工业,其增长速度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2007年,加工工业的增长率为9.3%,相比较而言,矿产开仅增长了

1.9%,而发电量减少了0.2%。2000~2007年,俄罗斯居民实际收入增长了一倍多,贫困人口减少了一半以上。2000年俄罗斯有30%的人口处

于贫困线以下,目前这一指标已经降低到了14%。这8年里,平均工资从2 200卢布增长到12 500卢布,平均退休金从823卢布增长到3

500卢布,从而促成了俄罗斯居民有支付能力需求的扩大[4]。

(二)财政金融状况明显改善,抵抗风险能力增强

近年来,俄罗斯联邦预算稳定基金的设立和黄金外汇储备的增加,是俄罗斯财政金融状况得以明显改善的重要前提。

俄罗斯法律明确规定,稳定基金是俄联邦预算资金的一部分,主要由石油价格超过基准价格而形成的超额税收收入提成形成,单独核算和管理。稳定基金

的任务是,“在原油价格低于基准价格[5]时确保国家预算的稳定,促进经济的稳步发展,避免原油价格波动导致的不良影响”[6]。稳定基金设立于2004

年1月1日,2004年2月1日的初始规模为1 060亿卢布。当时,俄预计2004年的稳定基金可达到800亿~1

000亿卢布。但是,由于2004年国际油价上涨势头大大超出人们的预料,稳定基金的规模也迅速扩张,一年之后就达到了5

000亿卢布。截止到2008年1月底,俄稳定基金的规模已达到3.85万亿卢布。

2月1日,俄罗斯稳定基金被分为储备基金(当发生世界金融动荡时的安全气囊)和国家基金(其收入将用于退休金改革)。

同时,近些年来,在国际能源市场价格持续攀升的情况下,俄罗斯依靠大量出口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产品而形成的大量外贸顺差,对稳定俄国内经济、填补国库空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据俄中央银行公布的数据,截止到2008年4月1日,俄黄金外汇储备量已达5 021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中国和日本。

2007年,受国际国内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俄通货膨胀率高于年初时8%的预测,达到11.9%。虽然俄罗斯的通货膨胀顽疾并没有完全治

愈,但价格相对稳定的趋势和充足的黄金外汇储备为卢布的自由兑换营造了良好的经济环境。俄相信,以这样的外汇储备实力来保障卢布的可自由兑换是绰绰有

余的,可以说为可能发生的货币投机风潮、突发性贸易支付冲击和国际收支短期失衡提供了有力的金融保证[7]。从2006年7月1日起,俄罗斯取消了货币领

域里最后一道限制,从而实现了卢布可自由兑换这一战略性任务。

(三)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吸引外资显著增加

丰富的自然为俄罗斯经济的振兴提供了别国无法企及的坚实基础。俄已探明的储量

约占世界总量的21%,高居世界首位,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自然几乎能够完全自给的国家。俄已探明的储量价值约为30万亿美元,美国为10万亿美元,

中国为5万亿美元,西欧仅为2.5万亿美元[8]。在经济全球化(尤其是生产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背景下,在新一轮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的重组中,

能源的作用正在被重新定位,处于国际产业链上游的产业正拥有越来越强的话语权。因此,产业,尤其是性产品的出口对俄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及其在世

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导致的卢布贬值和2000年以来国际市场原油等初级产品价格的上涨为俄罗斯产品出口创造了良好的外

部环境。2000年以来,俄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外贸总额从2000年的1 050亿美元上升至2007年的5

522亿美元,同比增长25.8%。其中,出口3 524亿美元,同比增长17%;进口1 9亿美元,同比增长44.9%;顺差从2006年的1

634亿美元下降到1 528亿美元,减少106亿美元,这意味着全年净出口同比下降6.5%。据俄海关公布的数据,在2007年俄罗斯3

524亿美元的出口中,石油和天然气的出口收入为2

200亿美元,两者合计占出口总额的62.4%[9]。近年来,国际市场油价飙升以及欧洲国家更加依赖俄天然气,使得俄油气出口收入大增,从而促进了俄罗

斯的经济增长。

俄罗斯经济状况的明显好转也赢得了广泛的国际认同。2002年,美国和欧盟分别正式承认俄罗斯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2003年,国际信用评级机

构穆迪公司一次将俄主权信誉等级提高两个级别,由适合投资的BA2级提高到适合投资的BAA3级;美国权威的A.T.科尔尼咨询公司所做的投资信心调查表

明,俄在世界投资吸引力排行榜中的位次已经从2002年的第17位上升至2007年的第7位,进入世界最受欢迎的10大投资地之列。西方商界不仅开始议论

“俄罗斯经济

现象”,而且开始大举进入俄罗斯这一新兴投资热土。可口可乐、肯德基、三星等纷纷扩大对俄的投资。根据俄联邦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与2006年相

比,2007年的资本净流入增加了一倍,达到823亿美元,其中外国直接投资为471亿美元,占国内总产值的3.3%[10]。对俄罗斯进行投资的国家主

要是:英国、荷兰、塞浦路斯、卢森堡、瑞士、法国、德国、爱尔兰和美国,这些国家的投资占外国对俄累计投资额的86.3%,占外国对俄累计直接投资的

85.1%[11]。

我们在盘点俄罗斯经济业绩时不能忽视的是,面对苏联解体之后国家的艰难形势和后冷战时代的挑战,俄罗斯不得不加快其融入全球化的步伐,尤其是加

入“七国集团”(G7),使“G7”发展为“G8”,并于1998年成为“G8”的完全成员。可以说,“G8”见证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的主要变

迁,其议题也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转换,从经济议题扩展到政治、安全议题乃至全球问题等领域。由于在上述领域中的领导和协调作用,“八国集团”渐渐被世

人誉为正在形成中的全球治理中心。2006年7月,俄罗斯首次以国的身份举办了八会,能源安全、防控传染病以及发展教育等峰会主题既具有全球意

义,也体现了俄罗斯的综合国力和特色。现在,俄罗斯在G8内部已经体现出更多的独立性,作用也在日益提升。

二 经济增长中的隐忧

俄罗斯的经济转轨已确立了本国的市场化和全球化方向,客观上说已经选择了有效配置的经济机制和国际环境,为其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制度性基

础。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雪崩式”滑坡,严重损害了其经济持续发展的存量基础,错过了发展的机遇,而1999年以来俄经济的恢复性增长终于使国家摆脱

了危机,走上了重新崛起的道路。但是,今天的俄罗斯经济已经不再是封闭状态下的经济,在快速的经济增长和开放的经济环境下,俄罗斯经济仍然存在着一系列

“增长中的隐忧”。

(一)经济增长质量不高,产业结构升级艰难

2007年以来,俄罗斯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大部分经济指标均好于预期。但是,国际石油和天然气价格处于高位仍是俄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这表明俄罗斯经济增长的质量不高,在优化产业结构方面任重道远。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知识和技术为核心的“新经济”迅猛发展,对各国经济的现代化、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以及国际分工的新格局都产生了重要影

响。全球经济在这一轮技术创新背景下形成了“美国—日欧—发展中国家”的垂直型国际分工新格局,其中美国主导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与周

期性转移,形成了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日欧利用高新制造产业的技术优势和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市场需求,形成了高新制造业的优势地位。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

(包括俄罗斯在内的转轨国家)则只能利用其丰富的自然和劳动力禀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在能源及原材料行业和普通制造业领域发挥成本优势,从而寻求自身

在国际分工格局中的位置。这样看来,如果高盛公司把“金砖四国”中的中国和印度分别视为“世界工厂”和“世界办公室”的话,那么,将俄罗斯作为“世界原料

供应基地”也就不足为怪了。

事实上,俄罗斯经济转轨十几年来,尤其是2000年以来,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产业结构发生了一定的积极变化,但也必须看到,经济结构畸形尤其是能

源原材料比重过大的特征没有根本改变,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自然,特别是燃料—原料类产品的大量出口。俄出口商品主要是原油、天然气、煤炭、

电力、有色和黑色金属以及机器设备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俄罗斯的出口商品结构基本上维持了燃料—原料类产品出口占主导地位的态势,这类商品的出口额

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已经连续多年呈上升势头:1994~2000年这一指标一直保持在82%~85%。其中,燃料类(原油、天然气、煤炭等)商品出口额占出

口总额的比重为40%(金属类占20%)[12]。2004年这一指标上升到59.9%,2005年达到了61%,2006年进一步升高至

68.5%,2007年略有下降,但仍然高达67.7%。这样的出口商品结构不仅会耗竭不可再生的自然,而且会时常受国际市场行情波动的影响,从而使

本国经济增长不可避免地受外部因素的左右而产生波动,以至于俄和国际组织在预测俄经济发展趋势的时候,往往都会把国际市场石油价格走势作为重要参考因

素。例如,2007年8月,俄经济发展与贸易部把对2007年的石油价格预测从55美元/桶提高到64美元/桶,从而将2007年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预

测从年初的6.05%提高到7.3%~7.4%。

应该说,俄罗斯这样的出口商品结构是不合理的,它是其产业结构在国际分工格局和国际贸易体系中地位的体现。如果说经济条件下的苏联工业是在

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发展,其工业制成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相对较弱,那么,经济转轨初期的俄出口商品结构以能源—原材料为主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的话,而

在进入21世纪后的高科技时代,如果不改变这种畸形落后的产业结构,经济就难以实现稳定持续快速发展,更不可能占领世界经济的制高点,甚至有可能

陷入“比较优势陷阱”,这样就会在国际分工和世界贸易

格局中出现被边缘化的趋势。正如有文章指出,像俄罗斯这样一个大国,出售只能作为经济复兴的起点,“兴国”战略不可能引领其成为世界经济强国;而

要改变这种产业结构,不仅需要正确的经济政策,而且需要大量投资和先进技术,这一切显然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16]。其实,俄罗斯已经意识到了这一

点。2007年4月,俄经济发展和贸易部部长格列夫在会议上一针见血地指出,俄罗斯以石油和天然气开和出口为基础的经济增长模式的潜力已经发挥到极

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势在必行。

(二)缺乏发展人力资本的条件,经济竞争力面临严峻挑战

经济转轨以来,俄罗斯一直面临着与发展人力资本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例如人口出生率低、死亡率高,特别是有劳动能力年龄段的人口死亡率高,人的预期寿命降低至20世纪60年代初的水平,人口老龄化等,这一切造成了劳动力的短缺。

同时,由于卫生、教育和社会领域的改革进展缓慢,具有专门知识和熟练技能人才的培养规模不断缩小。俄罗斯《2005~2008年社会经济发展中

期纲要》指出:“后工业化社会条件下卫生、社会领域和教育体系的效率不足,是恶化人力资本发展条件和发展动因的因素之一”。

竞争力概念一般包括商品竞争力、商品生产者(公司)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这几个要素有着紧密的联系,因为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最终要取决于商品生产者生产出有竞争力的商品。下面我们就从这几个方面简单分析一下俄罗斯在世界经济中的经济竞争力问题。

商品竞争力可以理解为需求、价格、质量以及在国内外市场上的业绩等。商品竞争力首先取决于价格,而决定价格的最重要因素是生产成本。  

商品生产者或公司(企业)竞争力包含在一系列的优势中,这些优势只有在世界市场上通过与外国公司的相应指标进行比较才能显现出来。生产的盈利水

平、创新能力、劳动生产率、战略、管理水平和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等等都是竞争优势的重要指标。实际上,公司竞争力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公司

质量,即公司战略和公司行为;二是公司经营环境的质量,即微观经济环境。根据世界经济论坛提供的数据,到20世纪90年代末,俄罗斯的公司竞争力不仅大大

落后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韩国和中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此外,经理人水平也是公司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俄罗斯

的这一指标远远落后于世界许多国家。

20世纪90年代末,世界经济论坛的调查结果表明,在53个被调查国家中,俄罗斯经理人水平位居第51位,金融企业家为第50位,售销企业家为

第52位,管理专家的培训水平为第50位。这说明俄罗斯公司的竞争力很低。正因为如此,普京在2003年总统国情咨文中明确指出,大多数经济部门

缺乏竞争力是俄罗斯面临的严重威胁。

国际竞争力是商品竞争力和公司竞争力的综

合反映。就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对国际竞争力的理解来看,它强调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协调,其根本目的是要实现创造增加值和积累国民

财富的能力。IMD对国际竞争力进行排名的主要依据,是企业效能、效能、基础建设以及经济表现等四大类指标。俄罗斯在1994年第一次被列入国际竞争

力的报告中,但当时并没有把它按照竞争指数列入排名表,只是按一些主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与其他国家进行了一些比较。1996年,俄罗斯正式被列入排名,当时

它位于第48名,实际落后于所有的工业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并且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00年。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俄罗斯经济的快速增长,其国

际竞争力有增强的趋势。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2007年5月公布的2007年《国际竞争力报告》中,俄罗斯从第46位升至第43位,而在2008年《国

际竞争力报告》中又从第43位降至第47位,仍然落后于英美等发达国家和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以及印度、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韩国为31位,印度为29位,

中国为17位)。

应该看到,俄罗斯作为一个庞大的经济体,虽然其经济充满活力,但也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如何保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是的主要难题之一。从目

前的情况来看,俄竞争力的上升势头估

计会保持下去,按GDP排名也已进入世界十大经济体之列[21],但要想挤入世界经济竞争力排名前10位还有异常艰难的道路,并且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三)在经济全球化中被动尴尬,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难有建树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主要趋势。民族国家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行为主体之一,只

有积极融入这两大潮流,才有可能通过市场规则实现要素的最优配置,加快经济增长与发展,提高国民,增强国家竞争力。但是,就目前情况看,俄在上述

两个方面的运作空间十分有限,近期内发生实质性改变的前景比较渺茫。

经济全球化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推动下,在国际分工空前深化的基础上,经济活动在全球范围扩展,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动,在全球范围

进行合理配置,是各国经济紧密依存、互相融合成全球经济整体的一种发展状态和过程。作为生产社会化和经济生活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

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主要表现为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从目前俄罗斯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看,应该说是处在最低水平上。参与贸易全球化的

重要表现不仅是外贸依存度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融入世界多边贸易体系,即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但俄罗斯从1993年提出申请至今已近15年,入世谈判却仍在进

行中。如此庞大的经济体长期游离于世界多边贸易体系之外,不仅破坏了世界多边贸易体系的完整性,也使俄罗斯无法享受到全球自由贸易的利益。俄希望在

2008年之前完成入世谈判的所有工作,这不仅取决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态度,也取决于俄要做出实质性的让步。除此之外,俄参与生产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的程

度就更低了。

当然,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也蕴涵着巨大的风险,从而引发新一轮空前激烈的竞争。

由于经济全球化大大加强了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

用,由于大国之间的竞争已经不是在孤立的状态下,而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展开,大国实力发生相应序列位移的可能性与幅度都比以前增大,一些国家在世界经

济中的地位相对下降,另一些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相对上升,从而将导致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动。俄罗斯能否成为“崛起中的大国”,在新一轮的世界经济格局中

处在什么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

在世界范围内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进程中,俄罗斯所处的地位和未来的前景远不乐观。

如果说北约东扩极大地挤压了俄罗斯的地缘战略空间,那么欧盟东扩则导致俄罗斯经济发展空间大为收缩。1998年,俄加入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APEC),认为“亚太经合组织是世界上前景最好的经济联合体”,并将俄罗斯在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的主要任务确定为“利用亚太经合组织的潜力使俄罗

斯最有效地融入亚太地区一体化”。

但是,由于APEC组织本身的特征和局限性,很难在近期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而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不可能给俄罗斯一席之地的。这就构成了俄罗

斯还没有真正融入经济全球化、又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难有建树的尴尬局面。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区域经济组织的构建和完善,已成为实现要

素优化配置、强化竞争实力的先决条件。如果哪一个国家和民族置身于这一进程之外,必然会严重影响其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俄罗斯也不例外。

三 发展趋势

众所周知,普京经济战略的核心思想是“实现经济快速增长”,战略宗旨是“强国富民”。因此,在2003年总统国情咨文中就提出了在到2010年

的10年内使GDP“翻一番”的战略目标,2004年又提出俄经济进入了快速增长的新阶段,目标是加快经济增长速度以保证GDP“翻一番”、提高人民生活

水平和减少贫困。为此,俄制定了《2008年前工作的基本方针》和《2005~2008年社会经济发展中期纲要》,提出了实现战略目标的发展模式和政

策措施。实际上,俄和经济学家已经把目光放得更远,开始预测到2030年的经济发展前景。综合俄罗斯官方文件、专家学者的研究和最近俄经济中出现的一

些新情况,可以看出,俄罗斯经济呈现出立足能源和科技两大优势产业 谋求经济的“赶超型”发展以及刺激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发展趋势。

(一)使这一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争当世界“能源超级大国”

(二)使科技潜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

(三)大力刺激国内需求,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为了避免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给俄罗斯经济带来的潜在风险和改善经济结构,俄继续通过引导国内投资和消费来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这对于刺激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第一,带动国内消费需求。2004年以来,由于俄罗斯实施了居民实际收入超过GDP增长幅度的政策,从而带动了国内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根

据俄联邦预算,2007年俄仍投入巨资改善人民生活,特别是让低收入者享受到经济增长带来的实际利益。按,2007年俄公务员平均工资提高

15%;退休金标准提高20%以上;军人津贴标准在年初提高15%的基础上,从秋天开始又提高11%,大学生的助学金标准从2007年9月1日起提高

50%。这样,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发挥俄罗斯的人才和智力优势,提高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另一方面,从消费与生产互动的角度来考察,在居民收入和生

活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最终实现消费结构的升级。

第二,刺激国内投资需求。在俄罗斯经济转轨过程中,由于没有处理好市场机制和调控的关系,许多年来不愿意建立国家直接参与商业项目的机制。最近两年,俄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建立了专门扶持相应投资项目的机制。

综上所述,近几年俄罗斯经济确实以其较高

的增长速度引起世界的关注,随着其综合国力的逐渐恢复,甚至出现了“俄罗斯威胁论”。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俄罗斯经济中还有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并没有解决,

对这些问题的认识程度和解决力度,直接关系到俄罗斯经济未来的走势。尽管俄罗斯经济增长势头强劲,但其发展仍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在市场自由程度、司法

和商业竞争制度完善、社会收入差距、技术创新与开发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大的距离。此外,未来世界的总体经济环境、政治稳定等外界因素,也会

对俄罗斯经济发展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

分析我国国际收支巨额顺差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国际收支双顺差是指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在理论上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是互补的,所以不可能同时出现顺差,但在我国却出现了双顺差的现象

1、经常项目顺差,指进出口贸易、出口大于进口。

2、资本项目顺差,指入出境投资、外资流入大于本国资本输出。

双顺差的影响:

当国际收支顺差来自于大量实际的输出时,会制约一个国家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而国外投资的净流入,则增加了对远期利润、利息流出的资金需求,同时可能会对国内资金的利用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如果流入的资金中包含大量游资,很可能会对一个国家的金融稳定、经济安全带来威胁。另外,长期的国际收支顺差还可能招致伙伴国的经济对抗和制裁。

我国国际收支中货物贸易长期顺差的原因分析

内容提要 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顺差的扩大,既有主观因素的影响,也有客观因素的作用。从主观因素来看:一是我国处在特定的历史发展时期,生产力大幅提高,但消费需求有待进一步扩大;二是全球制造业向我国转移,形成了门类齐全、配套能力较强的制造业体系,对一般产品的进口需求减弱;三是我国推进出口行业发展壮大,扶持进口替代产业日趋成熟;四是国家为了保护相对较弱的行业,从而在关税壁垒方面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贸易保护。从客观因素来看:一是世界经济增长势头良好,外部需求强劲,拉动我国出口增长;二是国内投资增长趋缓,国际市场石油等性产品价格上涨影响了进口,却带动了出口;三是一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出口多重限制,进一步扩大了中国贸易顺差;四是我国的人民币汇率被低估。

2005年上半年,我国国民经济较快发展,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外国直接投资保持较大规模。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673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383亿美元,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7110亿美元。上半年,经常项目顺差673亿美元,同比增长801%。经常项目顺差增加主要是因为货物贸易顺差大幅上升。上半年,我国货物贸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按国际收支口径,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为6307亿美元,同比增长24%。其中,出口3425亿美元,进口2882亿美元,分别增长33%和14%;货物贸易顺差542亿美元,增长823%。

货物贸易进出口顺差的扩大,既有主观因素的影响,也有客观因素的作用。

从主观因素来看:

一是我国处在特定的历史发展时期,生产力大幅提高,但消费需求有待进一步扩大。

改革开放28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平均达9.6%,有专家估计到2020年,还可以保持7%左右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之所以成为全球经济的领跑者,主要是由于改革开放大大激发了经济活力,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改革开放犹如两条自动向前滑动的巨轮,带动中国生产力大幅提高的同时,推动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但另一方面,生产力的大幅提高,并未引起我国消费需求的同步增长。由于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降低了社会平均消费倾向。从理论上说,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倾向也不同,高收入者边际消费倾向较低,低收入者则较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二十年来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拉大,收入分配的平均程度下降。然而提高居民收入,建立健全有效的社会保障体制,是消费长期稳定增长的根本保证。因此,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缩小各阶层收入差距,可使全社会平均消费倾向提高,从而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

二是全球制造业向我国转移,形成了门类齐全、配套能力较强的制造业体系,对一般产品的进口需求减弱。

跨国公司将生产或服务的一部分搬到海外,人工成本更低廉,赋税更低,企业负担的其他成本也更低。这种跨国外包产生的影响之一,就是各国的比较优势格局发生重组,而且重组还出现了时间差,即劳动成本密集型生产和服务通常率先外包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中国、印度等国。发达国家感受到压力,转而创造更高档次的产品或服务,以期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新的出口优势。但这一过程往往滞后一段时间,从而形成了时间差,在这一阶段,贸易不平衡会扩大。而国内形成了以外资企业为主的加工贸易基地,且供应链不断延长,附加值不断提高。而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生产和销售的大幅增加部分替代了中国的进口,形成了门类齐全、配套能力较强的制造业体系,减弱了对一般产品的进口需求。中国市场上外国品牌、外国设计的产品非常多,但其中相当一部分已转为由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生产。

三是我国推进出口行业发展壮大,扶持进口替代产业日趋成熟。

当前巨大的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的顺差也和中国现有的外资、外贸政策有关。中国现有的外贸、外资政策的基本框架形成于改革开放初期,1980年初中国是一个既缺资金又缺外汇的典型“双缺口”发展中经济。为了多赚外汇,克服外汇缺口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限制,1985年开始中国取了出口退税等政策以鼓励出口。在这些政策的刺激下,中国对外贸易增长非常快,18-2005年间年均增长高达17%,为世界同期贸易增长率8%的2倍多,27年间对外贸易增加了68倍。另一方面,中国扶持国内的公司提升产业结构,进而导致大量的进口替代。进口替代型产业是我国产业政策的扶持方向,虽然我国制造业科技基础一直很薄弱,且产业升级的过程充满艰巨性和长期性,但通过进口替代不断实现局部升级将是一个长期现象,积极产业政策对此的支持不是短期性的,可以在较长时期内带来“产业政策红利效应”。最近,随着在华的外国公司,尤其是电子产业领域,越来越多地向国内供应商购部件,产生了大量的进口替代。

四是国家为了保护某些相对较弱的行业,从而对其在关税壁垒方面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贸易保护。

国家为了保护某些相对较弱的行业,诸如保险、汽车等行业,能够在入世后有一个更为有力国内外的竞争条件,从而对其在关税壁垒方面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贸易保护。这使得国外的同类型产业,在国内失去了竞争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我国的进口需求。但2005年后许多行业和产业的保护政策将逐步取消,一些弱势产业的竞争力在近几年并没有得到根本加强,如农业,一些相对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如家电、纺织等,则面临如何开拓国际市场、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等问题。

从客观因素来看:

一是世界经济增长势头良好,外部需求强劲,拉动我国出口增长。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稳步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5年全球经济增长4.3%,仍维持较高水平;国际市场以石油为主的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受需求和投机双重因素的作用,仍将继续高位运行;美联储为抑制石油价格上涨和国内通货膨胀压力,继续取趋紧的货币政策,小步快走地升息,全球经济有进入加息周期的可能性。从国内看,下半年国内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国家将进一步改善宏观调控,巩固宏观调控的成果,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加快发展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尽管面临一定通货膨胀压力,但总体上处于可控范围,本外币负利差可能扩大。综合上述因素的影响,内外部需求都将有进一步强劲的增长,不仅拉动了出口的增长,而且可能减少部分进口需求。

二是国内投资增长趋缓,国际市场石油等性产品价格上涨影响了进口,却带动了出口。

2005年上半年中国投资的特点是:第一产业投资增速加快,二、三产业投资增速放缓;重点行业投资增速继续趋缓;各种注册类型投资增速继续回落;东、西部地区投资小幅回落,中部地区投资略有上升;国内的资金来源小幅回落,自筹资金增速略有上升;新开工项目继续增长,但当月新开工项目较上月有所减少;房地产投资增速略有上升。尽管国际石油成本居高不下,但中国却限制了主要石油产品零售价格的上涨。这样,油价只是对中国的石油公司造成了冲击。石油公司为了应对油价上涨,就减少了向国内市场的石油供给,转而选择出口更多的精练石油产品。同时,中国又鼓励这些石油公司减少石油进口。于是,2005年1月至7月份,中国的原油进口量仅增加6%,而精练石油产品的出口量却飙升了46%。

三是一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出口多重限制,进一步扩大了中国贸易顺差。

按照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自由贸易原则,中国主要对海外原材料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需求较大。但一些发达国家以国家安全等为借口,对本国企业向中国出口高新技术设备施加种种限制。巴黎统筹委员会解散后,某些国家对华出口的管制政策不但没有放松,反而加强,这自然会加大双边贸易不平衡。早先西方发达国家主要是为了遏制中国军力发展,限制主要针对的是军事技术和产品,富有冷战色彩。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西方发达国家对华出口限制出现了军事与高科技并重的变化,西方发达国家更多地从国家竞争的战略高度来看待对华出口,通过种种管制手段来确保其国家实力的领先。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有关出口管制部门,在对华高技术出口和项目合作方面实行的严格管制措施,也是我国货物贸易顺差扩大的重要原因。

四是我国的人民币汇率被低估。

1994年以后我国贸易收支出现连年顺差,与1994年汇率并轨,人民币贬值刺激了出口有很大的关系,但以后几年人民币名义汇率基本没有发生变化,而实际有效汇率还有升值的趋势,却仍然保持了贸易顺差。虽然关于人民币升值与货物贸易顺差之间有无实际联系一直众说纷纭,但低汇率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我国在货物贸易出口方面的增加。

关于钢铁价格

内容提要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顺差的扩大,既有主观因素的影响,也有客观因素的作用。从主观因素来看:一是我国处在特定的历史发展时期,生产力大幅提高,但消费需求有待进一步扩大;二是全球制造业向我国转移,形成了门类齐全、配套能力较强的制造业体系,对一般产品的进口需求减弱;三是我国推进出口行业发展壮大,扶持进口替代产业日趋成熟;四是国家为了保护相对较弱的行业,从而在关税壁垒方面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贸易保护。从客观因素来看:一是世界经济增长势头良好,外部需求强劲,拉动我国出口增长;二是国内投资增长趋缓,国际市场石油等性产品价格上涨影响了进口,却带动了出口;三是一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出口多重限制,进一步扩大了中国贸易顺差;四是我国的人民币汇率被低估。

关键词 国际收支 货物贸易 顺差 需求 人民币汇率

2005年上半年,我国国民经济较快发展,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外国直接投资保持较大规模。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673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 383亿美元,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7110亿美元。上半年,经常项目顺差673亿美元,同比增长801%。经常项目顺差增加主要是因为货物贸易顺差大幅上升。上半年,我国货物贸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按国际收支口径,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为6307亿美元,同比增长24%。其中,出口3425亿美元,进口2882亿美元,分别增长33%和14%;货物贸易顺差542亿美元,增长823%。

货物贸易进出口顺差的扩大,既有主观因素的影响,也有客观因素的作用。

从主观因素来看:

一是我国处在特定的历史发展时期,生产力大幅提高,但消费需求有待进一步扩大。

改革开放28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平均达9.6%,有专家估计到2020年,还可以保持7%左右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之所以成为全球经济的领跑者,主要是由于改革开放大大激发了经济活力,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改革开放犹如两条自动向前滑动的巨轮,带动中国生产力大幅提高的同时,推动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但另一方面,生产力的大幅提高,并未引起我国消费需求的同步增长。由于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降低了社会平均消费倾向。从理论上说,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倾向也不同,高收入者边际消费倾向较低,低收入者则较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二十年来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拉大,收入分配的平均程度下降。然而提高居民收入,建立健全有效的社会保障体制,是消费长期稳定增长的根本保证。因此,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缩小各阶层收入差距,可使全社会平均消费倾向提高,从而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

二是全球制造业向我国转移,形成了门类齐全、配套能力较强的制造业体系,对一般产品的进口需求减弱。

跨国公司将生产或服务的一部分搬到海外,人工成本更低廉,赋税更低,企业负担的其他成本也更低。这种跨国外包产生的影响之一,就是各国的比较优势格局发生重组,而且重组还出现了时间差,即劳动成本密集型生产和服务通常率先外包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中国、印度等国。发达国家感受到压力,转而创造更高档次的产品或服务,以期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新的出口优势。但这一过程往往滞后一段时间,从而形成了时间差,在这一阶段,贸易不平衡会扩大。而国内形成了以外资企业为主的加工贸易基地,且供应链不断延长,附加值不断提高。而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生产和销售的大幅增加部分替代了中国的进口,形成了门类齐全、配套能力较强的制造业体系,减弱了对一般产品的进口需求。中国市场上外国品牌、外国设计的产品非常多,但其中相当一部分已转为由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生产。

三是我国推进出口行业发展壮大,扶持进口替代产业日趋成熟。

当前巨大的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的顺差也和中国现有的外资、外贸政策有关。中国现有的外贸、外资政策的基本框架形成于改革开放初期,1980年初中国是一个既缺资金又缺外汇的典型“双缺口”发展中经济。为了多赚外汇,克服外汇缺口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限制,1985年开始中国取了出口退税等政策以鼓励出口。在这些政策的刺激下,中国对外贸易增长非常快,18-2005年间年均增长高达17%,为世界同期贸易增长率8%的2倍多,27年间对外贸易增加了68倍。另一方面,中国扶持国内的公司提升产业结构,进而导致大量的进口替代。进口替代型产业是我国产业政策的扶持方向,虽然我国制造业科技基础一直很薄弱,且产业升级的过程充满艰巨性和长期性,但通过进口替代不断实现局部升级将是一个长期现象,积极产业政策对此的支持不是短期性的,可以在较长时期内带来“产业政策红利效应”。最近,随着在华的外国公司,尤其是电子产业领域,越来越多地向国内供应商购部件,产生了大量的进口替代。

四是国家为了保护某些相对较弱的行业,从而对其在关税壁垒方面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贸易保护。

国家为了保护某些相对较弱的行业,诸如保险、汽车等行业,能够在入世后有一个更为有力国内外的竞争条件,从而对其在关税壁垒方面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贸易保护。这使得国外的同类型产业,在国内失去了竞争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我国的进口需求。但2005年后许多行业和产业的保护政策将逐步取消,一些弱势产业的竞争力在近几年并没有得到根本加强,如农业,一些相对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如家电、纺织等,则面临如何开拓国际市场、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等问题。

从客观因素来看:

一是世界经济增长势头良好,外部需求强劲,拉动我国出口增长。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稳步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5年全球经济增长4.3%,仍维持较高水平;国际市场以石油为主的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受需求和投机双重因素的作用,仍将继续高位运行;美联储为抑制石油价格上涨和国内通货膨胀压力,继续取趋紧的货币政策,小步快走地升息,全球经济有进入加息周期的可能性。从国内看,下半年国内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国家将进一步改善宏观调控,巩固宏观调控的成果,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加快发展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尽管面临一定通货膨胀压力,但总体上处于可控范围,本外币负利差可能扩大。综合上述因素的影响,内外部需求都将有进一步强劲的增长,不仅拉动了出口的增长,而且可能减少部分进口需求。

二是国内投资增长趋缓,国际市场石油等性产品价格上涨影响了进口,却带动了出口。

2005年上半年中国投资的特点是:第一产业投资增速加快,二、三产业投资增速放缓;重点行业投资增速继续趋缓;各种注册类型投资增速继续回落;东、西部地区投资小幅回落,中部地区投资略有上升;国内的资金来源小幅回落,自筹资金增速略有上升;新开工项目继续增长,但当月新开工项目较上月有所减少;房地产投资增速略有上升。尽管国际石油成本居高不下,但中国却限制了主要石油产品零售价格的上涨。这样,油价只是对中国的石油公司造成了冲击。石油公司为了应对油价上涨,就减少了向国内市场的石油供给,转而选择出口更多的精练石油产品。同时,中国又鼓励这些石油公司减少石油进口。于是, 2005年1月至7月份,中国的原油进口量仅增加6%,而精练石油产品的出口量却飙升了46%。

三是一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出口多重限制,进一步扩大了中国贸易顺差。

按照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自由贸易原则,中国主要对海外原材料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需求较大。但一些发达国家以国家安全等为借口,对本国企业向中国出口高新技术设备施加种种限制。巴黎统筹委员会解散后,某些国家对华出口的管制政策不但没有放松,反而加强,这自然会加大双边贸易不平衡。早先西方发达国家主要是为了遏制中国军力发展,限制主要针对的是军事技术和产品,富有冷战色彩。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西方发达国家对华出口限制出现了军事与高科技并重的变化,西方发达国家更多地从国家竞争的战略高度来看待对华出口,通过种种管制手段来确保其国家实力的领先。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有关出口管制部门,在对华高技术出口和项目合作方面实行的严格管制措施,也是我国货物贸易顺差扩大的重要原因。

四是我国的人民币汇率被低估。

1994年以后我国贸易收支出现连年顺差,与1994年汇率并轨,人民币贬值刺激了出口有很大的关系,但以后几年人民币名义汇率基本没有发生变化,而实际有效汇率还有升值的趋势,却仍然保持了贸易顺差。虽然关于人民币升值与货物贸易顺差之间有无实际联系一直众说纷纭,但低汇率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我国在货物贸易出口方面的增加。

在上述主、客观因素影响下,预计我国国际收支仍将保持“双顺差”格局,外汇储备较快增长。其中,受对外贸易较大顺差和经常转移、收益项目下净流入增加的影响,经常项目仍将保持较大顺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增速有可能趋缓。虽然服务贸易仍将持续逆差,但货物贸易的巨额顺差,足以带动经常项目持续顺差,并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稳步提升。

「特写」煤价飙涨、矿区排队等煤,有贸易商一笔交易就挣600万

10月21日钢铁行业概览

发表日期:2008-10-21 兰格钢铁

热点聚焦9月钢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4.7%:国家统计局10月21日数据显示,中国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9月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4.7%。国家统计局10月21日消息,9月份,中国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4.7%。其中,普通大型钢材价格上涨34.1%,普通中型钢材上涨35.8%,普通小型钢材上涨30.7%,线材上涨30.7%,中厚钢板上涨26.4%。中国1至9月粗钢产量同比增长6.2%至39,095万吨:国家统计局10月21日数据显示,中国1至9月粗钢产量为39,095万吨,同比增长6.2%,钢材产量为44,515万吨,同比增长8.1%。国家统计局10月21日消息,1至9月,中国生铁产量为36,674万吨,同比增长5.1%;粗钢产量为39,095万吨,同比增长6.2%;钢材产量为44,515万吨,同比增长8.1%。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4%。GDP增速首次降至个位数 后期财政政策将发力:随着三季度一系列经济数据昨日公布,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下行的担忧加剧,“保经济增长”成为了主基调。上周五院常务会议对四季度经济工作进行部署,强调“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尽快出台有针对性的财税、信贷、外贸等政策措施”,并提出了十项措施。可以预见,拉动经济增长的一系列政策已经箭在弦上。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个季度,中国的GDP增长了9.9%,创下200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其中,三季度的GDP同比增长了9.0%,较二季度的10.1%下降1.1个百分点,创下200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在前三季度这幅新图景中,除了GDP、CPI、PPI继续划出与其历史记录大不相同的轨迹外,出口、固定资产投资、以及社会消费等指标也都加入了下滑的行列。阿特拉斯将在中国现货市场销售6.5万吨铁矿石: 汇丰晋信基金分析认为,宏观数据显示我国经济正在由前期过热的局面转向放缓,国际经济增长的放缓使得未来政策寻找内部增长动力的迫切性日益提高,而提高内需将是未来政策必然的取向。而包括银行人士在内的多数受访专家则预测,降息有望在近期成行,年内至少有一次降息的机会。央行短期内可能再降息 年内至少有一次降息机会: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日前在清华大学透露,有关部门正在抓紧研究针对明年的重大政策,并将在近期出台。他说,将于11月份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出应对美国金融危机、经济下滑、需求不足等问题的新的重大部署,既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也有针对新情况的新决策。包括对房地产的政策也正在研究阶段,并将在中央经济会议上做出重大决策。巴西钢协:巴西9月份粗钢产出年比增长5%:巴西钢铁协会声称,巴西9月份粗钢产量年比增长5%,其中长钢等产量增加,而轧制钢等产量下滑。综合外电10月20日报道,巴西钢铁协会20日声称,由于巴西国内对钢铁的持续需求,巴西钢铁生产商9月份生产了300.1万吨钢铁,而去年同期为286.8万吨,年比增幅为5%。9月份巴西轧制钢产量略有下降,从去年同期的215.5万吨下降到214万吨,降幅为0.7%。宝钢股份大幅调低12月份钢价: 据汇总信息显示,20日国内钢材市场的“动向”较为复杂:在国内部分市场上,建筑钢材和热轧板卷等品种的价格突现“涨势”,吨价最大涨幅达到380元左右。与此同时,市场接到宝钢股份今年12月份碳钢产品价格调整通知,普通热轧和冷轧产品的吨价大幅下调了900至1000元,其他产品也下调了200至800元不等。市场人士认为,目前钢材市场下行走势依然明显,但同时也有了盘整“喘息”的需要。下一步市场走向何处值得关注。降低住房交易税费意在关照民生和保持经济稳定 :17日召开的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降低住房交易税费,支持居民购房。专家认为,降低包括契税、营业税等在内的交易环节税费是个利好消息,一方面是对民生问题的关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根据17日院常务会议,努力解决好涉及民生的问题是第四季度的重要工作,因此,除了如何保障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几个方面之外,会议特别强调了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降低住房交易税费,支持居民购房。”经济学家易宪容说。易宪容认为,通过政策调整,降低包括契税在内的住房交易税,可以降低居民进入房地产市场的交易成本,增加房地产市场供给,来繁荣房地产的交易,让房价下降到绝大多数居民有支付能力购买的水平上。国家此前就已出台政策关注住房这个居民最大的民生问题。中国9月份焦炭产量大幅下滑,预计将进一步下降: 国家统计局(NationalBureauofStatistics)周一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9月份焦炭产量较上月下降13.5%,较上年同期下降9.9%。分析师指出,10月份及之后焦炭产量将继续下滑,因为下游钢铁厂仍在减产,并且它们未来两到三个月的焦炭库存已经充足。10月份山西省的焦炭产量将进一步减少20-30%。70个大中城市9月房价上涨3.5%:国家统计局昨天宣布,前三季度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比去年同期)上涨8.5%,涨幅比上年同期高1.8个百分点;其中9月份同比上涨3.5%,环比(比上月)再次下跌1.8个百分点。全国房地产市场持续量价齐跌的现象,已引起中央高度重视。17日召开的院常务会议在部署四季度经济工作时提出,“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降低住房交易税费,支持居民购房。”首钢京唐项目主体工程基本完工:首钢集团宣布,世界最大级别5500立方米高炉18日点火烘炉成功,标志着首钢京唐项目主体工程建设基本完成,一期一步工程进入投产准备阶段。今年内,首钢京唐项目将达485万吨的产能。

钢市综述今日国内钢市除建材继续攀升外,其它品种材继续处于下滑通道之中。建筑钢材价格迹象拉涨;热卷价格跌势趋缓;冷板价格价格涨跌互窥;中板市场价格继续下挫;涂镀板材价格跌势减缓;型材、管材价格跌势依旧。各种钢材品种具体行情变动依次概述如下。

建筑钢材:今日国内建筑钢材市场继续上涨。据兰格钢铁信息研究中心市场监测显示,国内重点城市Ф25mm螺纹钢平均价格3660元,比昨天涨63元,重点中心城市价格除天津跌50元外,上海、杭州涨150元、230元,武汉涨110元,其它市场价格稳中上涨50-80元;国内重点城市Ф6.5mm高线平均价格3586元,比昨天涨104元。重点中心城市价格中天津下跌20元,上海、杭州和武汉上涨210元、250元和250元,郑州涨150元,成都涨100元,广州涨50元,其它市场维持稳定。受电子盘的上涨以及上海、杭州等市场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今天 国内整体均价上涨的幅度加大,而北方市场基本稳中下跌,南北走势不一。目前上海、杭州等市场价格上涨幅度巨大,而沙钢今天出台10月下旬的价格政策,其中螺纹钢下跌,现14-25mmHRB335螺纹出厂价格为3600元,高线价格下调500元;现6.5mmQ235普碳高线出厂价格为3500元,同时对中旬的价格补差400元。虽然沙钢的出厂价格出现下跌,同时也给了一定的补差,但是贸易商依然是处于亏损的边缘,前期市场价格跌至3300左右,现在市场价格出现一定的上涨,同时也使得钢厂的出厂价格出现一定的上涨。目前的市场来看,虽然价格上涨,但此次涨价非需求拉动。后期年关的即将来临,所有的钢厂进入回笼资金的时候,诸多因素(原材料、资金等)影响着钢材价格。当前商家操作还需谨慎。

热卷:今日国内中心城市热轧板卷价格继续下跌,国内重点中心城市5.5mm热轧卷板的平均价格为3400元,比昨日价格上涨8元,其中上海、杭州、广州、天津涨50-100元,沈阳跌100元,其他主要城市维持稳定。受近两日上海建材价格疯狂上涨以及热卷电子盘震荡上扬的影响,国内热轧市场心态略有改观,上海、天津等主要市场价格小幅上涨,不过市场走势还不统一,加上终端需求没有明显的改善,各地市场出货总体上较为一般,热轧市场要形成趋势性上涨还比较困难。近期钢厂主动或被动限产效应有所显现,9月份粗钢产量明显下降,对市场信心有一定支撑。而钢厂态度也较以前硬朗,如一味下跌恐后期亏损难以弥补,加上前期价格已经跌幅过大,仅比2005年底的历史最低水平2750-2800元的价格高将近500元,市场止跌意愿逐渐增强,因此热轧价格有望向平稳过渡。基于市场成交还没有大的改观,商家操作上仍须谨慎,短期内价格还将呈盘整运行态势。

冷板:今日开盘,国内冷轧板卷价格涨跌互现。国内重点中心城市1.0mm冷板的平均价格为4455元,较昨日跌20元。其中包头、郑州、沈阳分别下跌400元、300元和50元不等,上海、杭州分别上涨100元、50元。天津市场受上海冷板反弹带动,下午开始结束之前的下跌行情,并出现小幅上扬。近日来,国内建筑钢材及热轧板卷有向上拉涨之势,尤其建筑钢材出现非理性大幅上涨,经过长时间持续下跌行情之后,商家盼涨心理有所加强,在些许利好因素的刺激下,部分地区呈现上涨行情。但此种行情尚未得到一致认可,国内南涨北跌格局较为明显,就目前来看下游支撑力度依然薄弱。对于此波行情,不排除有人为因素在起作用,与其价格下跌不如抬高价格刺激需求的心理并不少见。对于后期走势,部分商家持观望心理,部分商家依然不乐观,故从操作层面较为谨慎。

中板:今日国内中厚板市场价格普遍企稳,只有部分城市仍有小幅补跌。国内重点城市20mm中板价格3800元,比昨日下跌20元,广州跌50元,成都跌150元左右。随着北方地区价格稳定几日后,南方市场目前价格也已经开始趋稳。北方地区,价格比较稳定且出现了拉涨的势头,但下游需求用户不积极入场给予价格上行一定的压力;华东地区在钢材价格大幅上涨的利好带动下,价格下跌幅度相比前期明显减小,终端用户购也变得积极。近期广州市场中厚板到货正常,市场中厚板库存维持高位,周边钢厂库存压力也比较大,部分钢厂已经进入检修阶段。目前,困扰商家的仍是中厚板库存压力,在钢材大面有所好转的情况下,商家都以出货为主。

涂镀板卷:今日国内中心城市涂镀市场跌势减缓。国内重点中心城市0.47mm彩涂板平均价格6515元,比昨日下跌了20元,博兴市场价格较昨日跌200元。国内重点中心城市1.0mm镀锌板平均价格是5060元,比昨日价格跌10元,博兴地区价格跌200元,而上海市场价格较昨日涨100元。今日国内涂镀市场跌势明显减缓,在上游建材、热卷行情出现反弹的刺激下,涂镀市场逐步走稳,部分地区呈止跌回升迹象,市场成交有小幅增加,但多数为贸易商间流通,实际购增加有限。在没有得到较强需求支撑情况下,大部分商家对行情反弹不抱过大期望。但也应注意到,一些商家和用户已开始有意识的囤货建立库存。说明价格已跌至较低水平,行情逐步进入盘整阶段,后期出现大幅波动的可能性不大。

热轧带钢:据兰格钢铁信息研究中心市场监测显示,唐山宏盛源产的2.5*(183-355)的带钢承兑含税价格为3650元,唐山兴业产的4.0*520的带钢承兑含税价格为3700元,唐山瑞丰继续实行次日结算政策。受成交低迷影响,唐山地区带钢厂不断下拉带钢出厂价格,各种优惠政策继续执行。据了解,当前唐山地区带钢产量正在逐渐减少,减产、停产现象不断增加。厂家急于出货的心情导致带钢价格不断跳水。今日,上海建材、热卷价格纷纷上扬,远期电子盘一路飘红,这使得经销商心态略有转好,短期内将抑制唐山带钢价格继续回跌。

管材:焊管:今日国内中心城市焊管价格继续下跌,国内重点中心城市4寸(3.25mm)焊管的平均价格为4282元,相比昨天下跌80元,其中天津、武汉、西安市场分别比昨天下跌150元、100元和100元。受热轧带钢出厂价格继续下跌的影响,钢厂成本线普遍下移,华北地区部分库存较大的管厂价格政策继续下调,市场心态也随之转差。目前,华北地区主要带钢企业带钢出厂价格仍明显高于热卷价格,市场预期带钢仍有较大回落空间,管厂对后市行情也基本看空,下游经销商购谨慎。本周,华北地区带钢小组会议即将召开,华北带钢结算价格预计将大幅下调,管厂成本仍将下移,后期焊管行情走势难以乐观。无缝管:今日全国无缝管市场价格整体仍显低迷,上海市场依旧是首当其冲,下降幅度为250-500元不等,北京、天津弱势调整,中南、西南、西北相对平稳。据兰格钢铁信息研究中心监测显示,10月21日全国重点城市159*6均价6540元,较昨日降90元。在成交情况持续低迷的情况下,钢厂频繁的调低价格,致使商家报价也较为混乱,且议价空间较大,部分大户对库存较大有低价抛货现象;对于相对平稳的市场,尽管报价暂时持稳,但是实际成交价让利幅度较大。上游管坯继续下跌,山东、无锡一带管坯业已低至3750元,无缝管市场必将同步下降。据悉,天管现已恢复生产,对于华北地区天管的协议户来说,将有带来库存的压力,此而,华北市场仍将弱势调整,华东地区下跌的势头仍难以遏制。

型材:今日国内部分中心城市型材市场价格继续下跌。国内重点中心城市25#工字钢的平均价格是4580元,较昨日价格下跌35元,其中西安、上海市场分别下跌250元、100元; 25#槽钢平均价格是4681元,较昨日价格下跌19元,其中上海、杭州分别下跌120元、70元;5#角钢平均价格是4371元,较昨日价格下跌27元,其中上海、杭州、武汉市场价格分别下跌100元、70元、100元。今日国内型材市场价格继续探底,不过华北部分城市市场价格基本维持稳定,但是市场成交依旧没有太大的起色。近期华东城市建筑钢材价格出现反弹,但是型材经销商似乎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预计短期内市场成交不会有明显的改观,短期内市场价格将继续以 弱势盘整为主。

特钢综述碳合结钢:今日国内碳合结钢市场行情全面进入了止跌回稳态势,其中苏杭一带地区报价有明显回涨势头,其中最大幅度有200元。据兰格钢铁信息研究中心市场监测显示,45#碳结钢:湘钢产Φ80mm为3750元,承钢产4000元,杭钢产Φ60mm为3800元,鄂钢产Φ50mm为3700元,南钢产Φ80为3850元;40Cr合结钢方面首钢产Φ20mm为4450元,Φ110mm为4850元,本钢产Φ180mm为5300元。受前期快速下跌的影响,国内碳合结钢整体行情开始逐渐走稳,并出现 小幅上涨的势头,其中以上海、杭州地区市场较为突出,而北方市场受地区差异今日行情仍然处于小幅下跌的过程。此外由于现在贸易商所销售的货都是手里的原有库存,当前市场大跌的时候,贸易商的想法就是想把库存清零,杀跌出货并拉高出货的目的。但目的都是统一的就是出货,尽量降低库存压力以规避风险。贸易商卖出去的货基本都是手里的现货主要是前期快速下跌过程中已经构成企稳的条件,加之钢厂方面的减产保价措施已经进入实质性阶段等利好因素影响,导致近几日市场行情出现止跌回稳了。而华北地区价格也开始停止继续下跌的行情,商家观望钢厂近期即将出台的价格信息,以应对未来市场走势。预计当前市场价格止跌过程是市场快速下跌后的调整期,未来市场仍将继续保持下跌过程,行业内的供求关系尚未改变。

不锈钢:今日国内不锈钢市场行情出现止跌回稳的趋势,主要是受昨日伦敦镍价开始回稳的影响,以及前期市场行情快速下跌已经构成企稳的先决条件。据兰格钢铁信息研究中心市场监测显示,国内市场报价为:张浦产:冷卷304/2B 0.8mm为21500元,2.0mm为20100元;太钢产304/2B 2.0mm为19800元;热轧304/No.1 平板4.0-6.0mm为18700元,同规格张浦产为18400元,304/NO.1 卷板太钢产3.0mm为19800元。由于前期市场快速下跌已经构成市场回稳的条件,因此今日价格已经出现止跌趋势。而300系产品需求依然没有找到合理价位接手,导致今年300系产品大幅下跌,而200系产品价格却依然坚挺,主要是当前市场结构性的改变引起的,势必影响后期200系市场的大幅走跌。由于下游用户对后期市场的不看好,贸易商多取小批量进货、实现零库存的操作手段来运作,此外市场观望心态较重。虽然今日市场成交价格开始回稳但钢厂对市场价格持续下滑的担心,宝钢出台的12月份钢材价格也可以看出,未来市场行情仍然处于持续下跌的过程。

炉料动态10月21日国内炉料市场基本持稳运行。具体情况如下:

钢坯市场:今日国内钢坯市场整体基本保持平稳运行,市场继续充斥着浓厚的观望情绪。近日国内钢材价格跌势放缓,而钢坯市场也逐步停止了下行的步伐。当前各厂家出货量多少根据自身情况反响不一,市场分化现象明显,个别厂家出货量较前期略有好转,但仍有厂家出货情况较差。目前大多数厂家停炉减产,产量虽出现下滑趋势,但市场仍处于供大于求局面。唐山地区普碳150*150方坯主流市场承兑含税价在3150元(吨价/下同),普碳165*225矩形坯主流市场承兑含税价在3200元,低合金150方坯价格在3300元;天津地区普碳150方坯价格在3250元,低合金150方坯价格在3350元;山西地区普碳150方坯价格在3150元,低合金150方坯价格在3300元;山东淄博地区普碳150方坯价格在3400元,低合金150方坯价格在3500元;无锡地区普碳150方坯价格在3300元,低合金150方坯价格在3350元;河南安阳地区普碳150方坯价格在3500元,低合金150方坯价格在3600元;辽宁地区普碳150方坯价格在3700元,低合金150方坯价格在3800元;价格均与昨日持平。

铁精粉市场:铁精粉市场降幅有所减缓,但整体市场仍未摆脱下行命运。随着各钢厂12月份钢材价格下调政策的出台,再加上钢铁厂减产停产的消息不绝于耳,使得铁矿石市场恐慌情绪再次蠢动,部分购商继续压低价格购铁精粉,而实际成交状况依然不佳,整体市场再现波动景象,市场价格继续走低。大部分矿选企业生产积极性不高,购商报出的购价格能接盘的厂家极少,供需双方处于胶着状态。进口矿现货市场持续走低,降幅一般在30元左右,进口市场的萧条景象仍在延续。近期铁精粉市场仍有继续走低的可能。目前唐山地区66%酸粉湿基不含税市场报价在590-610元,部分地区购商购价格在550元左右,基本没有成交量。武安地区64%碱粉湿基不含税出厂价格在630-650元。今日凌钢下调铁精粉购价格50元,66%酸粉干基购价格执行650元。北票地区66%酸粉湿基不含税市场价格在520元左右,下调30元左右。鞍山地区66%酸粉干基含税出厂价格在650元左右,后期市场仍有下行的可能。

生铁市场:生铁市场依然萎靡不振。虽然近期上海等地区钢材市场略有走高态势,但对生铁市场的影响却没有明显效果,整体钢材市场的低迷运行,各类钢材品种库存积压,钢厂亏损不计其数,中小型高炉停产数量已过半,可以说炼钢铁市场已基本丢失了阵地。铸造铁市场同样面临棘手问题,多数铁厂多遵循一单一议的出货方式,只要有意向购买,价格制定较为灵活。现阶段中间商均不敢轻易上货,超过百吨的发货量就已算大宗成交。近期生铁市场仍将表现回调态势。目前唐山地区炼钢铁市场现金价格在2500-2550元。武安地区炼钢铁市场价格在2600元,铸造铁市场价格在3600元。山东淄博地区炼钢铁市场报价在2400-2500元,铸造铁价格在3680-3700元。鞍山地区炼钢铁现款报价在2800元左右,铸造铁价格在3450元,下滑200元。

废钢市场:废钢市场稳中略有调整。近日华东地区钢材市场略有走高迹象,由此带动了江苏等地区部分钢厂购废钢的热情。连日来江阴地区部分钢厂上调废钢购价格,据悉,其上调原因在于,当地小型钢厂由于废钢吃紧以及日上货量大幅减少,使得部分中小钢铁企业小幅上调废钢购价格,而加大废钢的上货量。江苏地区市场走高,并未影响整个废钢市场的运行,部分地区废钢市场仍有一定下行走势。近期废钢市场将表现弱势盘整状态。目前北京地区重废市场报价在1800元左右,跌幅在50元左右;唐山地区重废市场价格在2100元左右;南京地区重废市场价格在2100元;大连地区重废市场价格在1950元;安阳重废市场价格在2100元左右;广州重废市场价格在1850元;江阴地区重废市场价格在1850元左右;常州地区重废市场价格在1800元;临沂地区重废市场价格在1750元;上海地区重废市场价格在1850元左右;石家庄地区重废市场价格在2000元;太原地区重废市场价格在1900元;国内其他地区市场基本保持平稳。

焦炭市场:今日国内焦炭市场继续震荡下行,近期焦炭市场在走一个持续下滑之路,市场成交已经溃不成军。在钢市大环境低迷的情况下,钢厂对焦炭需求持续萎缩,一些焦化厂已经减产或停产,但当前焦炭市场跌势仍无法扭转,且一些厂家已经亏损。尽管如此,焦化厂仍在低价抛货,主要要库存量较大,需回笼资金。短期来看,在无明显利好因素的情况下,近期焦炭市场仍将弱势调理。河津地区二级冶金焦出厂价格在1750元,太原地区二级冶金焦出厂价格在1800元,唐山地区二级冶金焦出厂价格在1800元,天津地区二级冶金焦出厂价格在2000元,河南安阳地区二级冶金焦出厂价格在1800元,无锡地区二级冶金焦出厂价格在1900元,淮北地区二级冶金焦出厂价格在1950元,淄博地区二级冶金焦出厂价格在1900元,潍坊地区二级冶金焦出厂价格在1850元,安阳地区二级冶金焦出厂价格在1800元,辽阳地区二级冶金焦出厂价格在1800元,七台河地区二级冶金焦出厂价格在1800元,较昨日价格跌50-150元。

钢厂资讯钢厂调价:20日济钢螺纹钢下调900元,中板下调700元,厚板下调700元,热轧卷板下调400元;21日水钢线材、螺纹钢上调100元;21日厦门众达高线上调140元,螺纹钢上调120元;21日沙钢螺纹钢下调400元,普线价格下调500元;21日莱钢中小规格H型钢普降550元,大规格H型钢普降850元,工槽钢普降700元;21日天津江天槽钢下调320-380元,H型钢下调370元;21日天津兆博所有规格型材下调100元。

钢厂动态:首钢参与贵州煤钢电项目;武钢与韩国POSTEEL签订合作协议;力拓与敬业集团就铁矿石的供应达成合作意向;南钢成立现货公司;南阳汉冶船板钢通过韩国船级社质量认证;沙钢冷成型用热轧低碳钢钢带获标证书;中天钢铁1号高炉技改工程竣工投产;湖州宝华拟将增加Φ1020mm焊管生产线;宝钢中厚板分公司3号加热炉建成点火;海南西洋不锈钢50万吨不锈钢项目动工;武钢条材总厂加热炉“油改气”工程点火成功;石横特钢炼钢厂2号60吨转炉建成投产;本钢集团公司首创全连铸工艺成功生产出823钢;邯钢研制成功家电冲压用镀锌板SGCD1;宝钢分公司1580热轧年修启动;10月17日,攀钢炼铁厂一号高炉进入年修,休风停炉28天;柳钢于2008年10月20日对中板生产线进行为期10天的年修,影响产量约4-4.5万吨左右。

国际动态国际焦点:巴西钢铁协会:巴西9月份粗钢产出年比增长5%:由于巴西国内对钢铁的持续需求,巴西钢铁生产商9月份生产了300.1万吨钢铁,而去年同期为286.8万吨,年比增幅为5%。9月份巴西轧制钢产量略有下降,从去年同期的215.5万吨下降到214万吨,降幅为0.7%。根据巴西钢铁协会的数据,7月份巴西建筑业对钢铁需求持续推动长钢产品产出的增加。但是尽管有巴西汽车行业的强劲需求,扁钢产出已经是连续7个月下滑。日韩钢企购得巴西铁矿 沙钢出局:日韩钢铁企业以31.2亿美元获得巴西国家钢铁公司旗下一铁矿40%股份,沙钢参与竞购未果。日本和韩国钢铁生产商组成的联盟以31.2亿美元竞购获得巴西国家钢铁公司(下称CSN)招标出售的铁矿石子公司股份。宝钢:淡水河谷在错误时间做出的错误决定:巴西淡水河谷公司(Vale)试图提高面向亚洲客户的铁矿石售价是在错误的时间做出的错误决定,宝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徐乐江周一表示。越南钢贸易商寻求出口税进一步降至零: 钢价下跌和当地需求呆滞,越南钢贸易商仍寻求进一步下调出口税,尽管最近出口税连续两次下调,即9月份从原20%降至10%,10月初又从10%降至5%。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4季度钢价继续低迷,世界各大钢厂相继减产,钢厂和贸易商都面临大的亏损。越南钢材市场亦受到大的冲击,东南亚钢厂亦开始声称减产。奥钢联推迟黑海钢厂项目:奥钢联集团公司目前证实,黑海钢厂项目场址的决定不会在今年前做出。 这家奥地利钢厂之前于12月前做出这一决定。公司高层于上周反应说,鉴于目前下滑的经济环境,该公司将重新考虑这一。奥钢联于昨日称:“由于金融危机,加之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这一决定将推迟到09年做出。

国际行情:欧盟中厚板市场继续下滑:分析家认为,欧盟中厚板市场价格还需再跌100欧元,价格不跌到底部客户是不会开始购的。经销商也停止了购,而在等待钢厂声称11月份降价,生产厂家不得不降30或40欧元/吨。由于缺少成交,很难得到当地的准确成交价,据说可能为750-820欧元/吨。印度本财年钢材进口800万吨:印度上财年共进口钢材600万吨,本财年钢材进口量还会增加1/3,达到800万吨。印度JSW第2财政季度粗钢产量增14%:京徳勒西南钢铁公司(JSW)截止到9月份的第2财政季度粗钢产出增14%,粗钢季度产出首次超过100万吨,上半财年共生产粗钢1.5万吨,增18%。成本下降导致泰国钢价下跌20%:于国际油价连续下滑,使生产成本降低,多项商品特别是建筑用钢材,包括棒材、型材、钢管和铁钉等降幅平均达20%.由于生铁和废钢等原料价格下降,促使泰国棒材平均售价由每条184.5泰铢下降到174泰铢,降幅达5.69%。C型钢零售价自每段775.5泰铢降至764泰铢,下降1.48%;钢管平均售价由2067泰铢降至2038泰铢,降幅1.4%。矿商阿特拉斯拟在中国现货市场销售6.5万吨铁矿石: 澳洲矿商阿特拉斯将在中国的现货市场初步销售6.5万吨铁矿石.这批铁矿石来自阿特拉斯的新矿山.该公司正在等候签订长期供应合同。

2020年12月29日,今冬最强寒潮袭击北方地区。在河北省秦皇岛港口,寒风凛冽。即便在太阳的照射下,白天最高气温仅有零下三度,靠近公路的河流均已结冰。

在空旷的厂区里,除了架在上空的铁路运煤专线外,随处可见一座座堆积成山的煤堆。但与往年相比,这些煤堆已有所减少。

当天下午,在秦皇岛港口附近,秦皇岛港口的一位工作人员向界面新闻介绍,受天气转冷和经济复苏加快影响,下游终端耗煤需求大幅回升,纷纷增派船赶往北方港口抢煤。

“抢煤“,成了近期众多煤炭交易商的常态。

“今年赚的还可以,就是煤炭太紧张,没货。”江志明从事煤炭贸易十多年,目前在一家发煤企业从事管理工作。

2020年11月中旬以来,煤炭需求持续高涨,煤价不断攀高。

“这个月的煤价,是十年一遇的行情。”江志明告诉界面新闻,“胆子大的赶上了,有的人都没想到能赚到这么多。”

沙经理常年在黄骅港、秦皇岛码头装船。10月左右,他所在的公司以每吨560元的价格,提前抢到了煤。两周前以每吨760元的价格出手,一笔卖了3万吨煤,不算中介费,赚了600万元。

“这不算赚的多的,有些大贸易商发财了。”他说,前几年煤价忽高忽低,做煤炭贸易不赚钱。

一位不愿具名的煤炭分析人士告诉界面新闻,内陆电厂并不缺煤,挣钱多的贸易商,多为沿海电厂供货。

界面新闻获悉,12月31日,北方港煤5500K动力煤现货价格已达850元/吨,现货交易成交价约823元/吨。多位行业人士认为,煤价上涨趋势或延续到2021年1月中旬。

江志明预计,动力煤价格可能达到1000元/吨。这将接近煤价12年来的高位。

2008年,动力煤现货价格冲高至1060元/吨。自2012年起,煤炭行业结束十年黄金期,煤价随之滑落,之后经历起起伏伏,但再没能站上1000元关口。

2020年12月16日,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在新闻发布会上称,受电力、钢铁、建材行业用煤需求旺盛、气温偏低暖用煤有所增长影响,今冬煤炭需求较前几年增加较为明显。

12月,全国发用电同比增长11%左右,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了6个百分点。因寒潮来袭,当月全国日最高用电负荷超过夏季峰值,20个省级电网用电两位数增长。

除经济快速复苏、煤炭需求激增因素外,煤炭主产地供应受限,也是今年煤价走高的主要原因。

作为第一产煤大省的内蒙古,今年开展了倒查20年涉煤腐败问题,当地煤炭供应受到影响。下半年发生多起煤矿事故,导致环保、安全检查升级,也加剧了煤炭供需紧张。

目前的坑口煤炭,是非常抢手的。在部分主产区,出现了近年少见的“排队等煤”现象,煤炭价格也一天一涨。

12月30日,据榆林煤炭交易中心官微消息称,榆林地区在产煤矿销售普遍较好,煤矿即产即销,均没有库存。面煤、籽煤出货顺畅。

榆林煤炭交易中心数据显示,12月23日至今,榆林地区35家煤矿上调价格,涨幅5-40元/吨不等。

“煤价太高也有风险。”

在另一位李姓煤炭贸易商看来,目前真正的市场煤交易并不多,电厂要求兑换长协,且均根据需求买煤,并不会像以前那样进行囤货。

“高日耗、低库存”,已成为下游电厂普遍现象。个别电厂库存可用天数,甚至降至个位数。

12月28日,河南安阳市发改委发布《安阳市煤电气保障情况分析报告》称,安阳市两个热电厂电煤库存均处于警戒以下。

其中,安阳电厂可用优质煤库存4万吨左右,每天耗用8000吨,可用库存不足5天;林州电厂可用优质煤库存6万左右,每天耗用6000吨,可用库存10天,均严重低于最低库存警戒线。

安阳市发改委表示,电煤告急的原因,主要为煤源紧张及运输困难。

安阳市主要购山西煤,由于部分煤矿停产,山西煤源紧张,煤价由每吨400多元涨至600多元,即便接受高价,依然很难买到。

安阳电厂每日进煤3000吨,缺口近5000吨。林州电厂每日进厂3000吨,缺口3000吨。预计这两个电厂后期库存仍持续下降,停限热风险极大。

12月28日,全国出现大面积降温,中央气象台发布最高级别橙色寒潮预警。此次降温范围覆盖了全国中部到东部的大部分地区,煤炭运输难度将进一步加大。

煤炭矿区“一煤难求”,铁路发运压力不小,煤炭港口也热闹非凡,派船北上增多,运价连续创新高。

秦皇岛煤炭网信息显示,截至12月15日,海运煤炭运价指数报1346.54点,各航线运价均刷新近三年新高,秦皇岛、唐山、沧州三港口合计锚地船舶数量170艘,电厂购需求高。

在上游供应不足、需求旺盛的带动下,港口煤炭库存快速下滑。

界面新闻获悉,2020年8月中旬至今,秦皇岛港煤炭库存已连续四个月处于500万吨的低水平,甚至下探至490万吨。

一位资深煤炭分析人士对界面新闻表示,秦皇岛往年的库存量一般在550万-600万吨。

“从来没有这么低过”。

据他多年观察,秦皇岛下锚船超过30艘、甚至40艘以上,港口存煤量在500万的低位徘徊半个月左右,煤价肯定会上涨,且将带动周边港口煤价。

界面新闻获取的一份近期秦皇岛港煤炭昼夜生产情况表显示,当前秦皇岛煤炭日均发运煤炭52.4万吨,铁路日均到车6439万吨,港口卸车6453车。

“秦港的设计能力是1.93亿吨,即日均发运52.8万吨,目前发运量接近设计能力。”某贸易企业驻秦港业务经理周先生告诉界面新闻。

在另一煤运港口黄骅港,目前煤炭库存仅为150万吨,日均发运量创新高。

界面新闻从国家能源集团神华黄骅港务公司获悉,12月,黄骅港日均发运煤炭达60万吨。

2020年,黄骅港年度煤炭吞吐量达约2.04亿吨,秦皇岛煤炭吞吐量约达1.76亿吨。黄骅港超越秦皇岛,成为中国煤运第一大港。

秦皇岛港是中国“北煤南运”主枢纽港,分为东、西两个港区。东港区以能源运输为主,拥有煤炭码头和原油管道运输码头。西港区以杂货、集装箱装卸运输为主。

上述不愿具名分析人士认为,秦皇岛港被黄骅港超越的原因在于总调度量不足。大秦线曾出了两起事故,煤炭运送产能降至480万吨,之后大秦线进行检修,煤炭货运部分分流至其他港口,检修结束后,运送产能也未恢复。

另一机构分析人士对界面新闻表示,目前很多电厂在曹妃甸拥有自己的码头,蒙冀线分流了大秦线运量,曹妃甸港则分流了秦皇岛港的货运量。

另一位不愿具名的秦皇岛煤炭交易中心人员对界面新闻表示,秦皇岛港和黄骅港的客货源结构不同。秦皇岛港属于公共码头,户头较多,这使其垛位的运送效率没有后者高。

据该人士介绍,黄骅港煤炭吞吐量中,除伊泰集团年1000万吨外,均为国家能源集团煤炭,属于业主码头。

秦皇岛煤炭则基本由四家煤企构成,七成煤炭来自山西。其中,同煤集团占大头,每年下水量达5000万吨,中煤集团约为4000万吨,国家能源集团和伊泰集团分别约1000万-1500万吨。

煤价的抬高,也与煤炭进口政策不断收紧有关。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11月,煤炭进口量2.65亿吨,同比下降10.8%。

其中,10月进口煤炭1372.6万吨,同比下降46.56%;11月进口煤炭1167万吨,同比下降43.8%。

据普氏能源统计,今年1-8月,中国进口澳洲动力煤3860万吨、治金煤3160万吨,合计7020万吨,平均每月进口近1000万吨。

澳洲煤炭主要在广东、福建省等南部港口卸货。目前,华南不少电厂只使用5500大卡煤。澳煤进口受限后,5500大卡煤在市场上紧缺,只能依靠神华集团和同煤集团的煤炭替补,出现结构性短缺。

一位在中东从事煤炭进口的贸易商告诉界面新闻,限制澳煤进口后,印尼、俄罗斯 、南非、哥伦比亚的进口量均有所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进口煤缺口。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预计,2021年全球经济逐步复苏,将带动煤炭需求进一步增长,煤炭供需可能出现紧平衡状态。

12月28日,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调节局主要负责人公开表示,将全力组织增产增供,指导山西、陕西、内蒙古等煤炭主产区和重点煤炭企业,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加快产能释放。此外,根据供需形势适当增加煤炭进口。

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司长黄学农日前接受新华社访时称,将做好煤炭安全稳定供应,提高重点区域和重点电厂存煤水平,确保不出现缺煤停机。

国家统计局12月2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煤炭行业利润正加速修复,11月当月利润同比增长9.1%,增速年内首次转正。

截至12月28日,全国统调电厂电煤库存达1.32亿吨,可用天数为17天,处于高位水平。其中,湖南电煤库存336.9万吨,可用25天;江西电煤库存248.7万吨,可用16天。

(文中江志明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