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未来中国实体业,会怎么样?

2.近五年国际原油价格及美国、香港、中国的油价、黄金、粮食的价格

3.紧急通知!国际油价再次暴跌,会有哪些影响?

4.请问泰国的经济富裕吗

5.俄罗斯和泰国经济怎么样?

泰国油价和中国对比_泰国石油价格

在2004年即将走进历史的时刻,许多国家的研究机构像往年一样都纷纷发表报告,分析2004年世界经济的基本态势,并展望2005年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向。应该说2004年世界经济的发展轨迹比经济学家早期的预测还要好些,在众多不利因素的作用下,其经济表现仍可圈可点,让世人欣喜;与此同时也给人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概括地说,2004年世界经济呈现以下较为突出的特点:

一、世界多数地区和国家经济强劲复苏,其经济表现普遍好于上年,使世界经济处于周期性高点

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世界各国和全球经济表现的重要综合指标,从各方的预测分析看,2004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高于4%。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10月联合召开的年会上,与会代表普遍认为,近一年来全球经济趋于稳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会前曾预测2004年全球经济增长率高达5%,高于4月预测值的4.6%,是30年来的最高增速,与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4.75%的预测值相接近。世界银行11月16日发布的《2005年全球经济展望》报告,其预测值为4%,虽低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但认为2004年全球经济增长强劲,呈现同步性复苏和增长:首先看美国,从2002年下半年起,在超低利率和大幅度减税等政策的刺激下,美国经济重新走上复苏之路,其经济增幅逐年提升。2004年美国的增长率将超出4%,美国政府在7月30日公布的年中预算回顾报告中预计,今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将高达4.7%,国际货币基金组织8月的预测为4.5%,世界银行11月的预测值为4.3%。其次看日本,日本经济在2002年步入周期性回升,但其反弹力度不强,2003年日本经济持续复苏,取得了2% 的增长,世界银行预测2004年日本经济增长率为4.3%,大大高于日本央行3.1%的预测值。这使人们联想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去年底曾做出的预测,亦即2004年全球多数国家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唯有日本经济可能出现反复,经济增长率降为1.4%。但今年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多次调高日本的经济增长率,尽管目前各方的预测值不尽相同,但日本经济好于上年己成定局,日本政府认为它的经济“正以稳健的步伐复苏”。再看欧盟,欧盟经济虽然摆脱了上年零增长的疲软状态,但与美、日相比仍有逊色,由于高昂油价和强势欧元的双重挤压,下半年的经济增长率低于人们的预期,为此,欧洲央行和欧盟己下调了其增长率,全年经济增幅约在1.8—2%之间,在世界经济三强中的排序,欧盟仍陪敬末席。

从对世界经济的上拉作用看,除美国外主要是中国。中国经济在宏观调控和局部降温形势下,仍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业绩,保持了“快、好、稳”的发展态势,经济增长率高于9%,没有出现有人所说的中国经济将会“硬着陆”的局面。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更加突出和重要,中国经济现已成为预测亚洲区域经济乃至世界经济不得不考虑的要素。实际表明,近两年来,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只有美国和中国。由于美、日、欧及中国经济总量基数大又表现不俗,使全球经济总量在年内增加了数以千亿美元。除中国外,包括印度等国在内的一些发展中大国仍继续保持了较快的发展态势,因此,2004年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经济增速仍高于发达国家。世界银行《2005年全球经济展望》报告认为,2004年可望成为1974年以来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最高的一年,预计增长率为6.1%,其中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高达7.8%,南亚次大陆为6%;拉美和加勒比地区为4.7%;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为3.2%;中东和北非地区为4.7%。在发展中国家中,东亚地区仍一枝独秀,受到国际社会的瞩目,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东亚的强劲增长属于出口拉动型,特别是本地区众多国家对中国的出口日趋增多。二是受益于全球整体经济复苏的拉动。三是世界高科技出现周期性反弹,对高科技产品,特别是数码电器产品需求增加。四是东亚国家加速融入区域经济和全球经济的步伐,进一步拓展了对外经贸合作更为广泛的空间。俄罗斯于1999年扭转了经济负增长的局面,此后五年因原油出口增多、原油价格见涨、居民实际收入增加、居民消费需求出现积极变化,使其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6.7%,其中2003年为7.3%,2004年上半年达7.4%,全年仍可超过7%。

世界经济进一步普遍好转和复苏,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内在因素的作用,也有外部因素的拉动。其共性因素是得益于“六个增加”,即国内消费需求增加;对外产品出口增加;工业生产增加;企业利润增加;工业设备投资增加;区域经济整合数目及其力度增加。

二、全球贸易急骤攀升,双边和多边贸易依然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

据世贸组织公布的统计数据,全球贸易额增长率,2001年为2.5%,2003年为4.5%,2004年预计为7.5%。联合国贸发会发表的2004年度世界贸易和发展报告指出,2003年全球商品生产和贸易普遍恢复增长,2004年全球贸易将继续加速增长,可望达到20世纪90年代末的水平。全球贸易迅速回升的导因,首先是由于美国人己经成为全球的终极消费者,美国的消费能力远远超出美国的生产能力,两者间的缺口是由那些生产能力远远超过国内需求的国家来补充的,美国一年花费一万多亿美元从这些国家进口各种各样的消费品,换言之,这些国家源源不断地给美国人送去吃的、穿的和用的。其次是中国入世三年来不断降低关税税率和减少非关税壁垒,加上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进而导致农矿原料及设备等进口的大幅增加。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等在对美国出口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其经济的恢复与增长主要依赖对中国出口的增加。2004年,中国进出口贸易跃居世界第三位,贸易总额达到1.1万亿美元,比上年增加了2500多亿美元,这种增长幅度在国际贸易发展史上也是罕见的,实践表明,中国己从所谓的潜在的贸易大国成为现实的贸易大国。可以说中国经济的良好运行及进口的大幅增长,为许多国家的企业创造了商机,增加了就业机会,进而拉动了其经济增长。

全球贸易虽然出现了恢复性的增长,但制约全球贸易发展的因素并不少,主要表现为主要发达国家之间在国内消费需求方面仍存在巨大差异;主要经济集团之间贸易发展的不平衡正在加剧。这两大因素导致了以反倾销、反补贴为主要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据世贸组织的统计数据,自1995年世贸组织正式运作至2004年6月以来,各成员方共发起了2537起反倾销调查,预示着世界进入了贸易摩擦的多发期。贸易摩擦增多是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剧下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贸易摩擦不仅体现在发达国家之间,也表现在发展中国家之间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但当前的国际贸易冲突与矛盾仍主要发生在贸易大国之间,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贸易大国,自然成为其他国家反倾销、反补贴的重要对象。但国际经验表明,美、欧、日之间的所谓“贸易战”虽然此起彼伏,但从未中断相互间的经济贸易往来。国际贸易总是在摩擦与斗争中寻找国家利益的平衡点,推动国际贸易不断向前发展。因此,对其他国家对中国产品进行反倾销、反补贴,我们必须理智地加以应对,保持平常心态,而不要把贸易摩擦政治化和情绪化。

三、国际资金流量增多,外国直接投资处于恢复性增长

外国直接投资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2000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达到1400亿美元的高点,但在此后三年,外国直接投资逐年减少,2001年下跌41%,2002年下降17%,2003年又减少了18%,只有5600亿美元。主要原因是各国经济不景气及投资安全系数下降,使投资欲望不振,2003年流入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较上年锐减25%,仅为3670亿美元,而发展中国家吸纳的外国直接投资则同比增长了9%,共计达1720亿美元,但其分布不均,亚太地区发展中经济体为1070亿美元,其中中国为530亿美元,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吸收国。

联合国贸发会议9月22日发表的《2004年世界投资报告》认为,2004年外国直接投资开始复苏反弹,预计外国直接投资在亚太地区和中东欧地区等将会持续上扬,尤其流入中国、印度和波兰等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将出现攀升之势。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美国仍为世界第一大投资国,2003年为1520亿美元,欧盟和日本则有所减少。值得注意的是出现了两大变化,其一是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正在成为资本输出国,2001—2003年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比例维持在7%左右,2003年,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累计为8590亿美元,约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存量的10%。预计2004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额将超过7000亿美元,但仍处于恢复性增长阶段。其二是外国直接投资逐渐向服务业倾斜,而对制造业的投资则呈下降趋势。20世纪70年代初,外国直接投资在服务业领域仅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25%,1990年增至50%,目前则上升为60%以上,制造业所占比例己下降至34%。全球外国直接投资转向服务业,体现了服务业在整体经济中地位的提升,为此,世界各国己纷纷放宽了外国直接投资进入服务业的规定,允许外国直接投资进入以往只对国内开放的服务行业。尽管2004年国际资金流量增多,但许多国家仍在继续改善投资环境,以满足投资者的三性要求,即安全性、获利性、变现性。因此,争取更多国际资金的流入以弥补发展资金不足的缺口,依然是各国所追求的目标,争夺资金的竞争将更为加剧。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全球范围内加速发展和推进

尽管世界银行分析指出,全球在新的贸易体制下可望通过自由贸易,发达国家每年削减3000亿美元对农业的补贴将会每年给予全球的贸易总收入增加5200亿美元。但这一诱人的“大蛋糕”,并没有消除各成员方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导致2003年7月坎昆会议以失败而告终。2004年8月,147个成员虽然己就“多哈回合”的主要议程达成了框架协议,但距离完成新一轮全球多边贸易谈判,尚需走很长的路程,在2005年1月结束“多哈回合”已是无法实现的愿望和目标了。

全球多边贸易谈判进展迟缓及区域经济一体化能够避免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某些负面影响,因此,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现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潮流,尤其进入21世纪以来,以双边和多边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和建立自由贸易区为主要形式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出现了新的发展态势,从而把国际经贸合作关系推向了更高的高度及更广的广度。区域内贸易现已占全球贸易总额的50%,其中欧盟相互间的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的70%,北美自由贸易区为40%,而亚洲区域内贸易仅占20%。这表明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步伐较为缓慢,使亚洲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处于不利地位。为此,进入21世纪以来,亚洲特别是东亚在各国共同推动下,加快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东盟自由贸易区及东盟经济共同体、“10+3”合作、“10+1”合作以及中、日、韩三方合作对话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尤其是在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过程中,通过实施“早期收获计划”安排及分两阶段全面取消所有关税等措施,有力地促进了中国与东盟贸易的发展,表明双方之间的经贸合作关系进入了新的阶段。近两年来,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扩大了对中国的出口贸易,而对欧美的出口份额却明显下降。2004年双边贸易总额已提前一年实现了1000亿美元的目标。随着中国经济继续健康发展及东亚各个经济体之间日趋增大的互补性,东亚乃至亚洲仍有进一步增加对中国出口的空间。东盟秘书长王景荣认为,到自由贸易协定完全落实之际,中国与东盟的贸易总额将高达1400亿美元。届时,东亚内部贸易所占比例将会明显上升。

世界经济发展总是不平衡的,各国面对的经济问题千差万别,有的经济增长低迷,有的经济增长过热;有的通货紧缩,有的通货膨胀;有的消费需求旺盛,有的消费需求乏力,等等。世界经济也向来是在光明中有暗点,在黑暗中有亮点,2004年世界经济形势同样如此,既有喜讯又有忧虑。

英国《经济学家》周刊2004年9月11日刊登了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伯格斯滕的一篇文章:《世界经济:世界经济未来风险》,此文集中阐述了世界经济面临的五大风险,亦即美国经常账户赤字急剧上升、美国财政预算失控、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经济增长过热可能导致硬着陆、石油价格继续高涨。伯格斯滕所说的五大风险的确是制约2004年世界经济发展的五个重要因素,如果处理不好,应对失误,也将影响2005年世界经济发展的走势。此文所说的五大风险,美国就占居了前三个。美国2004财政年度的赤字为4130亿美元,美国的进口是出口的两倍,其贸易赤字高达6000亿美元。美国“双赤字”问题空前恶化,又使美元外于长期贬值态势。从理论与实践层面分析,美元贬值有利于美国扩大出口、纠正贸易失衡并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同时财政赤字增加及国民储蓄下降,又迫使美国政府加速向外举债,因而使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债务国。由于美国的外债绝大部分是以美元计价的,因此,美元贬值实际上意味着债务负担的减轻,并使其他国家购买的美元债券受损失。由此可见,美元贬值对美国具有多重意义,这就是美国口头上说要“维持美元的强势地位”,而实际上任由美元贬值的原因。由于政府财政赤字大幅度上升,又势必引起利率不断上升。因此,从2004年6月起美联储己四次调高联邦基金利率,将其利率从1%提高到2%,并有继续加息的空间。利率不断上调势必增加企业生产成本,进而影响消费和经济增长。然而,美国经济存在的种种问题目前还没有使美国经济脱离基本正常的轨道。但如果美元继续贬值将会动摇美元的霸主地位。美国作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它所采取的任何经济政策对其自身和其他国家都会产生正反两面作用,如果美元反弹升值,进口进一步增加,贸易赤字继续窜升,美国政府就会采取更加严厉的市场保护措施,其他国家对美出口就将面临更多的困难。美元汇率走向是一个利弊权衡的问题,因此,尽管七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早就美元汇率问题,取得了“汇率过度波动和无序运动不利经济增长”的共识,但美元仍处于弱势状态,欧盟与日本尽管批评美元贬值,而至今并没有采取联合干预行动,这说明弱势美元尚未对美国、欧盟、日本经济造成致命性的打击。2005年,美国政府将从何处着手解决经济发展的瓶颈,推动其经济持续发展,仍有待观察。格林斯潘认为,美国政府减少财政赤字是降低巨额经常项目赤字的最好方法,而减少国内投资和压低消费等其他选择都不是积极的长期措施。为此布什宣称在其第二个任期内,将把联邦政府财政赤字削减一半,但目前尚缺少可行的有效应对措施。上述美国存在己久的三个老问题在2005年仍难以发生根本性的逆转。

伯格斯滕提出的第四个所谓“中国经济因素”,即中国经济过热,宏观调控可能导致中国经济硬着陆,进而影响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测,实际上没有成为现实。相反2004年中国的宏观调控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继续对世界经济发展发挥着拉动作用。然而,仍有人预言2005年中国经济将会出现硬着陆,这一预言也难以变成为现实。国际社会把“中国经济因素”作为分析与预测世界经济的要素,这是一件好事,表明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

至于第五个风险—石油价格上涨问题,的确是2004年乃至2005年国际社会关注的大问题。农矿原料,特别是油价上扬对世界众多国家经济发展造成冲击和威胁,油价上涨是多种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国际原油市场供求关系紧张;美国商业原油库存数量变动;国际突发事件影响原油正常供应;原油期货市场投机活动,等等,因而促使每桶原油价格曾一度突破55美元的大关。但总体看,由于石油交易主要是以美元支付,美元大幅贬值,使实际油价基本上处于尚可承受的价位区间,因此,油价上涨对石油消费国及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大。自12月以来,国际市场油价趋于下滑。然而,国际社会对2005年油价是继续上浮抑或下调,其看法依然不尽相同。基于越来越多的石油消费国采取节约能源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措施,加上石油供求关系出现缓解迹象以及油价上涨过猛、过高对其产油国也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预计2005年国际油价可能处于相对平稳的状态。

鉴于上述分析,2005年世界经济仍将持续增长,国际贸易继续扩大,国际资本流量继续增多,国际经贸合作继续拓展,各国对自身存在的经济瓶颈将进行政策性的调整,以应对内外部环境面临的各种挑战,以降低经济发展的成本和代价。因此新的一年里,世界经济将会持续增长,但与2004年相比,有的主要经济体增长速度将略有减缓。全球经济增长率有可能降至4%以下。美国经济存在已久的三个老问题及美联储将继续采取的加息措施,预计将使美国经济增长率减至3.7%左右;欧盟三分之二的贸易集中在其内部,使用欧元交易,因而受美元贬值的影响不大,在德国经济进一步复苏的带动下,欧盟经济甚至可能将略好于2004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预测欧盟的经济增长率将从上年的2%上升为2.5%;日本经济开始步入自律性复苏阶段,其经济增长率有可能稳定在2—3%之间。俄罗斯作为经济转轨国家由于油气价格低于上年,其经济增长率也将有所放缓。亚、非、拉三大发展中群体中,拉丁美洲由于出口增加和原料价格上涨,拉动经济已连续两年好转,但出口产品附加价值低、国民储蓄率纸,因而难以确立以内需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同时政局较为动荡,因此,其经济复苏只是陷入低谷后的恢复性反弹,与2004年相比,经济增幅将减少一个百分点左右。非洲大陆内在过去五年间年均经济增长率为3.1%,低于人口增长率,贫困问题依然是所面临的主要挑战。这一点与东亚地区不同,在过去五年间,东亚的贫穷人口减少了2.5亿人,中国、越南和泰国等国家在改善人民生治和消除贫困方面取得了国际社会公认的变化。由于非洲大陆加速推动内部改革和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国家内乱及地区冲突减缓,因此经济增幅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动,仍可维持5%左右的经济增速,但由于经济总量甚微,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有限。亚洲经济前景看来将依然光明,整体经济增长率大体维持在6.5%左右,其中南亚在印度的带动下,将取得6%左右的经济增长,东南亚将略高于5%。东北亚、东南亚、南亚经济的同步强劲增长,将进而带动亚洲内需的增强,使其整个亚洲地区经济持续增长,并增强区域内经济的进一步整合。

对当前世界经济形势,2004年12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给出了正确的客观结论,会议明确指出,总的看,和平、发展、合作是形势的主流。从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及其发展趋势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仍然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总体上还是机遇大于挑战。全党和全国人民只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认真贯彻和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各项主要任务,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就能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继续对世界经济发挥可持续的积极推动作用。

未来中国实体业,会怎么样?

是。泰国补财库的指标是指泰国政府每桶原油的补贴金额,而不是原油的实际价格,补财库是泰国政府为了保持国内油价稳定而设立的一个基金,用于补贴国内油价,198美元是泰国政府根据需求和经济情况设定的合理补贴金额,以维持国内石油市场的平衡。

近五年国际原油价格及美国、香港、中国的油价、黄金、粮食的价格

我对中国实体经济及未来真的很看衰! 因为目前中国在科技创新, 产业升级, 经济结构改革方面虽然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但相比中国巨大的经济体量和人口规模来说还是显得微不足道, 何况这其中的一些改革也不过是聊以的噱头而已. 简单的来讲, 中国的实体经济已经出现了高端与中低端综合竞争力双头严重下滑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甚至都是无解的!

(一)中低端制造业----中国目前的生产要素成本已经非常高了.高到什么程度?

(1)以人工为例, 中国一个普通工人的月平均工资是越南, 菲律宾, 印尼等东南亚国家的3-4倍,即便比泰国和马来西亚,也毫无优势可言. 如果跟印度和孟加拉来比,这个差距可以扩大到5-6倍甚至更高.甚至有沿海大工厂的工人工资比新加坡, 中东等地的印巴外劳的收入还高.要知道这还没有把企业要承担的社保,医保等福利负担算进去.

(2)以原材料/零部件/配件/半成品为例, 中国的价格也要比国外高很多. 因为在中国买到的成品价格就比国外要高, 要知道成品也是由原材料,零部件等加工,组装而成的, 成品都比别人贵很多, 这些基本生产要素价格也会高很多,毕竟面粉不可能比面包贵. 即便是进料加工,来料加工等从国外买的东西,进入到中国后也没有成本优势。因为中国的进口关税,增值税, 消费税等就会把成本抬高,即便"三来一补"会有国家优惠, 但现在也不行了.

(3)以水/电/燃气等直接能源为例, 中国的电价是美国的3倍. 美国除开夏威夷的电价特别贵外(海岛地区没办法),其他州的电价都不贵,以德州为例,其电价折合人民币才2毛钱.而且人家好像也没有所谓的阶梯电价.用多少就是多少.中国的水价也比美国贵. 中国的气价是美国至少3倍以上. 对于很多行业来说,在工业生产中,水电燃气的消耗是大头, 这块的固定费用这么高, 你让人家办厂投资的怎么想? 比美国都贵这么多, 更别说比东南亚,印度,孟加拉了.

(4)以油价为例, 中国的油价是美国的2倍, 也比其他国家高. 更别说去比那些产油地区比如巴西,印尼等国了. 油价高, 物流成本也就高. 何况中国还有全世界少有的过路费,过桥费.交警还时不时地卡卡脖子,物流成本能不高么?

(5)以工业地皮为例, 目前中国同等级城市买一块工业用地的价格比美国同等级城市的工业区地价还要高,很多人肯定都不信, 但这却是事实! 不用想, 连中国同等级城市的房价都比美国高那么多, 工业地皮能不高? 比美国都高了,比东南亚就更别说了. 中国国内很多在柬埔寨, 缅甸, 印尼等地建工厂的老板都在感叹, 在那边拿地不仅容易而且价格真的低! 而且那边拿了地后, 即便厂子不搞了, 转让出去也有人接收, 因为现在越来越的中低端制造业都往东南亚搬迁, 根本不愁以后没人要.

(6)以税收优惠政策为例, 连美国现在为了鼓励制造业回流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而中国不仅取消了对外资的优惠政策, 对自己的企业不仅不减税, 相反还跟以前一样, 该交的交, 该罚的罚, 一个子都不能少, 有些地区由于税收不好,当地政府甚至要求企业预交次年的税收......简直不可理喻! 东南亚, 印-孟等地对外来制造业也有很多优惠政策, 其政策优惠幅度比美国更大.

(7)以人民币汇率为例, 从去年开始到现在日元已大幅度贬值2次, 据说今年跟美国签署TPP协议后,又准备大幅度贬值1次, 前2次已经使得很多中国对日出口企业苦不堪言, 这次再贬, 我估计那边的市场可以直接放弃算了. 本来日本就不怎么要中国的高端产品,人家有的是高技术. 现在中低端的没了价格优势, 还怎么做生意? 澳大利亚,巴西, 印度等国都进行过1次大幅度贬值. 欧元在今年初,直接从1:7.7贬到1:6.7, 如果此次日本再贬值,又会带动一波贬值跟风. 加上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第1季度, 俄罗斯卢布也一直贬值.现在美国又要对俄罗斯实行新的制裁,那卢布估计又要下滑了. 即便如此,人民币还是挺在那里。央行宁可每月花1000亿美元的子弹来抗,也不愿意汇率马上掉下去. 除了面子因素外,害怕国内外热钱快速逃跑从而刺破资产价格泡沫是最重要的因素. 但是即便国内楼市, 股市泡沫一起破灭,TG也会竭尽全力稳住汇率,想一下子从1:6贬值到1:7,1:8怕是不现实的. 而且你贬, 人家也贬, 汇率上还是没有优势.

--------------------综合以上7点分析, 中国实体制造业特别是中低端真的已经毫无优势可言. 中低端产业迁徙东南亚, 印度, 孟加拉不仅是大势所趋, 而且还是现实且不可逆的长期趋势. 而中国在南海的强势表现以及美国所倡导的TPP的达成, 只会加速这一进程! 用不了10年, 5年内大家就可以更加深切地感受到这种变化, 到时候就不是鞋服上会印有MADE IN VIETNAM/INDIA/INDONESIA等的字样,可能象PPR管,工业氧气瓶,轴承,钢管,玩具,家具,纺织等会越来越多地出现东南亚,印度的品牌.现在在ALIBABA国际站上, 已经能看到越来越多的印尼, 印度, 越南,泰国的企业购买供应商金牌会员帐号向中国推销产品. 真的是太讽刺了!

(二)高段制造业----即便与欧美日拼高端制造,中国似乎也没多大优势. 以美国为例, 与中国在上述7点的较量中,除了人力成本美国依然是中国的8倍左右外, 其他的都比中国便宜很多.最后两国在高技术产品领域的价格底线可能差不了多少. 前端时间所报道的泰国高铁项目让日本川崎重工以超低价格给拿下, 国内还有媒体说日本人做亏本生意抢订单. 俗不知最喜欢做亏本生意的就是TG了.看看TG在海外的投资,哪次不是以巨亏收场的? 日本人可没这么蠢. 人家的实际制造成本可能就有这么低. 人家只是不愿意卖低价, 象中国那样动不动就是价格战, 那才是贱得!

即便中国与欧美日做的产品无论外观, 内在质量, 性能, 设计,售后服务都差不多,但别人有成熟的品牌优势和国际影响力.人家就算比中国贵一些, 中国也不一定争得过别人. 中国还是只能在传统的金砖国家市场搞搞. 象华为,联想,比亚迪, 吉利, 三一等国内巨头, 其整体销售收入还是靠了中国本土及其他发展中国家, 在欧美市场上虽然早已经渗透进去, 并站稳脚根但始终无法屹立于在最高端.除开欧美日民众爱国热情外,最根本还是在中国的产品确实没有所谓的创新技术, 最多跟跟风, 不被落下, 靠价格,广告,市场攻关去拼对手就不错了. 三星之流都是如此, 更别说中国的企业了.

何况随着3D打印机技术的逐渐进步, 工业机器人(工业自动化设备)快速普及, 和以碳化纤维,金属陶瓷为代表的新材料, 以及以页岩油气/光伏/风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在未来几年的广泛应用, 美国的高端制造成本会大幅降低, 甚至在中低端制造业领域, 价格会比中国还低都有可能. 以工业机器人为例, 它确实能省下一笔巨量的劳动工资,加班费,社保,医保等福利补贴, 甚至还省掉了建宿舍楼,寝室装修,以及日常伙食供应的成本, 产量大,质量稳定,材料损耗率可以降到极低, 还没有罢工和内部管理的麻烦. 只要产品利润率较高, 走量大, 市场稳定, 做得好的2年左右就能收回初期机器人的固定投资成本,后面的年份全是纯赚. 你说咱们中国能比吗? 中国13亿人, 总要吃口饭的, 如果在中国机器人大规模普及的话, 所有的实体外资就该全部回流欧美了. 到时候剩下的人干嘛? 全部失业, 然后? 确实是个问题.

还比如造汽车, 等美国的T800,T1300碳化纤维大规模量产,成本下降后, 一辆汽车可以用到30%-50%的先进复合材料(欧洲台风战机机身材质已使用了48%的复合材料), 人家做的车体更轻(油耗降低),更坚固,更耐磨损,抗腐蚀,抗老化,但费用跟传统的铝合金,特种钢差不多, 你说中国的产品如何竞争? 话说中国的T800还是从美国那偷来的技术, 在江苏建的工厂. 如果美欧日对中国集体封锁, 那中国岂不跟世界潮流说BYE BYE ?

----------------------在上述7点中,人力成本已经不可能再往下降,即便经济危机中,人工成本由于市场调节自动下浮, 但人的期望已经高不可攀. 没有人希望自己未来过着一种没车没房没有尊严低工资的生活.即便再穷的农村子弟也是如此.而其他6点,想要降低费用几乎是不现实的. 这会影响到权贵的利益. 回想要求提网速, 降费用,看看到现在全部都实现了吗? 如果要TG减税,降低水/电/油/气价格, 不靠卖地过日子, 政府收入会锐减. 地方政府恐怕连工资都发不出来. TG对国家的控制会更弱, 权贵会更加反弹. 地方债务的漏洞将更加无从弥补.而要TG自我革新, 自我净化, 老王在5月邀请日本著名政治学者福山先生时已经说了,天下没有谁能自己给自己动手术的. 所以靠体制改革,进而带动经济改革,这一点还是别抱希望了.

----------------------最后补充说1点,其实大家谈得最多的就是TPP. 实际上除了TPP的阻碍外, 美欧间的TTIP更将使得未来中国将会有更多的企业被挡在美欧2个最高端, 最大的国际市场之外. 如果撕破脸皮, 都不按现行WTO准则行事, 美欧会按照TTIP协议,搞出更多技术性或非技术性的贸易门槛阻挡中国企业.加上东南亚, 印度的崛起, TTP的推波助澜, 美国不会需要中国的中低端产品, 但中国却需要欧美日, 东南亚, 印度的市场和欧美日的高技术. 而中国又有13亿人要就业, 要吃饭. 真的不敢想象未来中国会怎么办? 其实这已经是放在眼前的困境了.

先不说什么放水晚, 不放水早. 也不说中国手里目前抱着的股市-汇市-楼市-债市4颗炸弹谁先爆. 就目前这种趋势来看, 10年太长, 5年内就将对中国形成严重冲击! 而计划只会帮助这些潜在竞争国完善他们的基础设施与交通条件, 真的是养虎为患.

所以从目前事态的发展速度来看, 中国已经没有任何时间和空间去完成改革了.而且这种改革也不可能以牺牲很多人的就业为代价来完成. 毕竟中国有13亿人,没了中低端制造业, 大家都去搞高端么? 都去搞第1产业和第3产业么? 似乎也不现实啊!

但无论如何, 没有了实体经济这个强大根基的保障, 任何虚拟经济都支撑不起一个巨型国家的崛起, 甚至连生存都将成为一句空话! 我对中国的实体经济及未来真的悲观!

紧急通知!国际油价再次暴跌,会有哪些影响?

目前,我国主要粮食和汽油、柴油价格远低于国际市场,汽油、柴油价格不到日本、德国等国际市场价格的一半,大米价格则是国际市场的四分之一。我国已成为国际主要粮食和成品油价格的洼地。

为什么我国会成为全球价格洼地?它有哪些利弊?如何在保持物价基本稳定的同时,积极稳妥理顺能源和粮食等价格,保障民生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记者近日采访了部分生产者、经济学者和有关部门,对“价格洼地”现象进行透视。

“价格洼地”日益明显

去年以来,国际粮价和国际油价犹如两匹脱缰的野马,持续大幅攀升,不断创出历史新高。

特别是今年以来,全球小麦、玉米、大米等主要粮食价格均大幅上涨。以泰国大米为例,今年3月份平均离岸价每吨500多美元,4月份已涨到1000美元,5月份上涨势头仍处于高位。

粮价持续攀升的同时,国际油价也在飙升。今年以来,国际油价从年初“破百”,到7月3日突破每桶145美元,半年内涨幅近50%,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

“与国际价格的飞涨相比,我国粮食、成品油价格涨幅相对较小,国内外之间的价差正在拉大,"价格洼地"现象日益明显。”社科院经济所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张晓晶说。

鉴于粮食、成品油在保障民生、稳定物价方面的重要性,我国对粮食实行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储备为辅的购销制度,同时对粮食收购实行保护价政策;对成品油则采取由政府参照国际市场价格变化相应调整的机制。

今年一季度我国稻谷、小麦和玉米三种粮食平均每吨收购价格为1582元,同比上涨7.5%,远低于国际约一倍的涨幅。国际米价是国内的四倍,国际小麦、玉米价格比国内高出197%和70%。

从油价来看,自去年11月至今年6月19日,国际原油价格涨幅超过50%,国内成品油价格保持不变。6月20日,国家调整成品油价格,平均涨幅在20%左右。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表示,目前国内成品油价格仍比国际平均价格低50%以上,比如每升汽油德国大约2.35美元,美国约1.1美元,而中国不到1美元。

谈到国际油价和粮价暴涨的原因,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中心主任江涌认为,油价和粮价的暴涨,虽然与消费需求增加有一定关系,但发达国家对市场的操纵和国际资本的投机炒作难辞其咎。

目前,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垄断全球粮食贸易,全球粮食交易量的80%集中在四大跨国粮商手中。国际资本正利用并放大美元贬值等因素进行石油投机交易。一些专家认为,目前2600亿美元的国际商品期货投机资本中,约50%以上资金用于石油期货合约交易。而1亿美元的投机资金,就会使石油期货价格上涨1.6%。

食品危机、燃料危机引发的危机已导致一些国家的经济开始陷入困境,有的国家甚至出现社会动荡。

与国际粮食、国际油价近乎疯狂的上涨相比,中国的粮食和成品油价格保持着相对平稳,受国际市场价格剧烈变化的冲击也相对较小。

“价格洼地”现象的背后,是输入型通胀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压力,宏观调控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价格洼地”考验政府价格调控智慧

6月30日,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左一)在第19届世界石油大会上发言。本届世界石油大会于6月29日至7月3日举行,包括20多位能源部长在内的约4000名政府官员、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将围绕“世界在变迁——为可持续发展提供能源”这一主题,重点讨论石油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尤其是油气资源开发和能源供需问题。新华社记者陈海通摄

对我国来说,无论粮价还是油价,都不单纯是个经济问题,价格的调整变化需要考虑当时的物价水平,还要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

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认为,“价格洼地”使决策者面临两难的抉择:一方面,如果不逐步理顺粮食和成品油价格,将不利于促进生产,保障供给;另一方面,在当前通胀压力较大的情况下,贸然放开价格,则会导致物价和大部分企业生产成本暴涨,又不利于民生和经济的稳定。

今年以来,我国承受着越来越大的通胀压力。在去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4.8%的水平上,今年前五个月又高达8.1%。国际油价节节攀升,国际粮价持续高位徘徊,输入型通胀压力日益加大。

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上涨,我国炼油企业亏损累累。今年前个五月,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由去年同期盈利352亿元转为净亏损443亿元。以山东一家地方炼油厂为例,6月20日上调油价前,每炼一吨油要亏3000元,开工率仅40%。

地方炼油厂因亏损开工严重不足,但国内成品油需求增长又超过供应增长速度,一度导致国内成品油供不应求:北京、广东等地加油站油料供应紧张,频频出现加油难的现象。

由于境内外油价悬殊,囤油倒卖、擅自加价、走私出口等扰乱市场秩序的现象也随之出现。大连、杭州、广州和深圳等地的海关陆续发现不法分子将成品油和粮食走私出境的案件。今年前五个月,香港海关也侦破42宗由内地走私燃油至香港的个案。

“调整成品油和电价形成了新的涨价因素,上游产品价格涨幅持续攀升,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仍在高位上涨,通货膨胀预期仍比较强。”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谢鸿光说。

浙江平湖一家箱包出口企业的负责人施纪鸿就对最近的油价上涨很头疼。箱包生产所需要的塑胶、轻纺等原材料源自石油,油价的上涨使企业生产成本今年以来上升了近10%。

油价的上涨还推动了化肥等农资价格上涨,进而增加了粮食种植成本。山东邹平县种粮大户陈德民告诉记者,尿素从年初一袋100元涨到130元;磷酸二铵一袋从130元涨到280元。

成品油价格如不调整,不但市场供应无法长久保障,反而会鼓励耗费资源;如调整幅度过大,又可能担心影响经济健康发展。“如何妥善处理"价格洼地",考验政府价格调控的智慧。”北京大学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中心研究员蔡志洲说。

寻求理顺价格与减缓冲击的平衡

近50%的进口依赖度,使得我国成品油价格不可能长期背离国际市场;超过95%的自给率,使得我国粮食价格又可能在立足国内平衡的基础上,保持基本稳定。

“该理顺的一定要逐步理顺,但也不能一切都被国际市场牵着鼻子走,否则社会承担不起。”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认为,成品油价格应逐渐与国际市场理顺,不但可以保证供应,而且可以促进节能减排。但国际市场粮价由发达国家决定,他们的人均GDP是中国的十倍以上,中国粮价不能盲目跟着走。

粮价是百价之基——粮食及其它食品类商品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的权重约占三分之一,粮价的变动对全社会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影响很大。要保持物价基本稳定,必须保持粮价的基本稳定,同时通过大力增加国家财政补贴等办法保护农民利益。

油价、粮价,已经成为人们对当前价格走势最突出的担心。为保障民生、促进经济平稳发展,我国把“坚决抑制物价过快上涨,保持市场和物价的基本稳定”列为当前政府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

近年来,国家制定了扶持粮食、生猪、奶牛、油料生产的政策措施。夏粮连续五年获得丰收,国内粮食库存水平比世界平均水平多一倍,粮食供求关系总体上基本平衡。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及其制品的出口,并加大了打击粮食走私的力度。

7月2日,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提出我国粮食必须立足于基本靠国内保障供给;国家财政支出重点向农村倾斜,逐步理顺粮食价格,逐年较大幅度增加对农民的种粮补贴。

庄健认为,中国逐步理顺粮食和能源价格,及时补助受价格调整影响的城乡困难群体和行业,既兼顾了生产和消费者的利益,又有利于物价的基本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专家们认为,只要坚持既定的宏观调控政策,积极落实各项抑制价格过快上涨的政策措施,我国完全可以实现保持物价基本稳定、避免经济大起大落的目标。

请问泰国的经济富裕吗

国际油价6月30日下跌。纽约商品交易所8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下跌4.02美元,收于每桶105.76美元,跌幅为3.66%;8月交货的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下跌1.45美元,收于每桶114.81美元,跌幅为1.25%。

油价下跌对于普通民众与一般的企业来说,当然是好事了

首先,对于有车一族来说,油价下跌当然是好事,截至到2018年6月,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已经达到了3.19亿辆。中国目前企业所消耗能源巨大,油价的波动于民众也息息相关的,油价下降意味着燃油费支出减少,间接的减少了生活成本,可以略为提高生活质量。

其次,对于能源消耗型企业来说,油价下跌也是好事,目前中国经济中大部分行业属于能源消耗型的行业,所以当油价下跌时,意味着公司的生产成本降低,提高了公司的利润率。

第三。可以有效减少外汇损失,中国目前的原油进口量占总需求量的七成左右,对国外依存度高,如果过高的油价会导致外汇大量流失,使得国际贸易收支可能会产生失衡。

第四,当油价下跌后会产生一系列的好处,由于油价下跌,普通民众生活成本降低,资金比以往充裕了许多,间接又可以带动消费、旅游等,可以提高普通人的生活质量。

油价下跌也是有着不好的地方

首先,比如存在债务违约风险的产油国委内瑞拉,只要油价剧烈下跌并长时间维持在那里,该国未来可能还不得起债务,将会导致债务违约,委内瑞拉所欠中国的几百亿美元贷款就会产生违约。

第二,对于国内一些原油开采企业来说就是坏事了,油价下跌就代表了其主营业务收入的减少,油价下跌对于石油开采企业来说就是意味着利润率的减少。

总结

短期的油价下跌或者上涨一定程度上是好事,但是长期的一直上涨和下跌就不会是好事,产油国利润减少,造成持续的亏损,发达国家利益受损,就出现经济动荡。特别是美国控制的原油价格,不可能让石油价格一直跌下去,小幅度跌落之后肯定会迎来一波涨价潮。

俄罗斯和泰国经济怎么样?

泰国经济

1.自然资源

泰国的主要矿产资源是锡,总储量约150万吨,居世界首位。泰国锡产量的98%来自砂矿床,含锡率

高达65%。其它矿物有钨、褐煤、铁、铜、石油、天然气、宝石、盐、铅、石膏、锑、锰、萤石、金和

铬等。泰国还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有各种热带常绿乔木,主要包括榕树、露兜树、樟树、金鸡纳树等。

季风林木主要有柚木、铁树、沙尔树和芒果树,还产各种藤及竹子。在内河和泰国湾盛产多种鱼类,

淡水鱼类主要有鲤鱼、弹涂鱼、鲈鱼、鳗鱼等,海鱼以鲭鱼和沙丁鱼为主。

2.经济简史

泰国原是一个农业国。1960年农业收入占国民收入的80%左右,农业劳动力占总就业人数的83%,工业仅

占5%,服务业占12%。由此可见,泰国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起点较低。为了尽快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

列,泰国政府从1961年以来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并且依照其国情特点及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

制订了6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年计划,作为各阶段经济发展战略和指导原则。

自60年代至今,泰国经济大致上经历了进口替代、出口导向和协调发展的三个阶段。由于政策、措施得,在过去的20多年里,泰国经济一直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在60 年代超过8%,70年代超过7%。即使在适逢西方工业国出现经济危机的第5个五年计划 (1982—1986年)期间,其年均增长率也达到4.4%。1986年以后,泰国经济突飞猛进, 1987年的增长率升到6.3%。同时,泰国充分利用了油价、利率和汇率三低的有利国际经济条件,及时把握日本、台湾、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向海外大举投资的机遇,大力推进吸引外资战略,并实行了放宽管制和逐步走向自由化的经济政策,从而使泰国经济进入了连续4年的高速增长时期。

3.经济概况

90年代以来,由于受海湾战争和国内政局的影响,泰经济增长率有所所下降,但年均 增长率仍有8%左右。随着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尤其是旅游业的崛起,泰经济结构已 发生重大变化,由过去主要以农产品出口为主的农业国逐步向新兴工业国转化。 1995年,泰人均收入已超过2500美元,世界银行将泰列入中等收入国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现有基础设施超负荷,工程技术人员缺乏,教育和科学技术滞后,已影响到经济的增长。1996年,泰经济增长率急骤下降,仅达6.9%,为过去13年来最低水平。尤其是外贸出现严重滑坡,增幅猛降到不足1%。经常项目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8.3%,通货膨胀率也上升到6.2%。

1996年财政年度,全国51家国营企业在交通、通讯、房屋、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方面投资为2580亿铢。

1996年财政年度,国家财政支出总额为7773亿铢。

4.行业概况

(1).农业概况

泰国有80%的人口从事农业,享有“东南亚粮仓”的美名,是亚洲唯一的粮食净出口国和世界上主要粮食

出口国之一。泰国的大米出口量在世界上已居第一位,木薯输出位居全球之冠,橡胶名列世界第三,玉

米排名第四,鱼产品出口在亚洲仅次于日本。在泰国的10大出口商品中,农产品占6个,占出口总值的

40%。

到目前为止,新开发的水产品、畜产品、水果、蔬菜及花卉植物等已日益成为泰国农业的重要支柱。

目前,泰国已成为亚洲第三大海洋捕鱼国,渔业产品跃居泰国农业产品出口的第4位。在饲养业方面,鸡

、鸭、肉、蛋等畜禽产品不仅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而且出口量越来越大。泰国冻鸡、鸡蛋、冻虾等冷冻制品的出口已跻身于世界10 大出口国之一。

另外,泰国在水果罐头和蔬菜市场中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泰国菠萝罐头已占据当今世界市场的35%。泰国农作物包括水稻、橡胶、玉米。

农产品产量统计

(2).工业概况

作为传统农业国,泰国经济结构随着近几年的高速发展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虽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制造业在其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日益扩大。制造业已成为比重最大的产业,且成为主要出口产业之一。泰国工业化进程的一大特征是充分利用其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发展食品加工及其相关的制造业。这种以农业资源为基础的工业发展模式在过去20多年取得了显著成就,并将在今后发挥更大的作用。

泰国的采矿业过去曾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近几年国内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泰国采矿业的地位日渐衰落。作为换汇大户的锡也因世界市场价格趋低受到很大冲击。另外,国内需求的不断增长也导致部分矿产品出口的下降,甚至短缺。在采矿业中前景乐观的首推石油开采。目前,泰国的主要工业产品包括服装、纺织、制鞋、电机、电子、运输设备等。

今后几年建筑业的发展势头仍将持续,但不会再象前几年那样迅猛。由于建筑业的兴旺,建材市场出现短缺,如水泥、钢材等目前依靠进口以补充不足。为改善这种状况,政府积极鼓励建材工业的发展,供求形势有所缓和。目前发展较快的有水泥、陶瓷、卫生设备等。

工业行业产值统计

(3).服务业概况

泰国旅游资源丰富,有500多个景点。历来以“微笑国度”闻名于世,吸引着众多外国游客。因此,旅游

业以其巨额外汇收入在泰国经济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泰国政府采取了许多吸引游客的措施,使游客人数

有了很大增长。金融业和其他相关服务业也有了稳定增长。

5.主要经济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1996年):1842亿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1996年):6.9%

人均国民收入(1996年):2700美元

汇率(1998年5月1日):1美元=38.5000铢

通货膨胀率(1996年):6.2%

失业率:2.6%

俄罗斯近年来的经济状况

自1991年12月前苏联解体、俄罗斯联邦独立以来,俄罗斯的经济一直处于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实行这一转变之初,俄罗斯政府的“处方”用的是“烈药”:从1991年1月起采取所谓“休克疗法”。其主要作法是:一、对国有企业实行私有化或非国有化;二、放开价格,绝大多数商品和劳务价格由市场决定;三、实行对外开放,放松对外贸和外汇的控制,使卢布成为可兑换货币;四、紧缩财政金融,减少或取消各种补贴,严格控制政府开支和货币供应。

这种“外科手术”式的激进改革的效果究竟如何?1993年12月举行的公民投票和大选,可以说是对两年的“休克疗法”作了一个总结:在全国1.03亿人有选举权的俄罗斯公民中,约有3300万人支持宪法和激进改革;2300多万人表示反对;近5000万人没有参加投票,形成一个对改革漠不关心或感到失望的“沉默的多数”。在全民选举中,主张“休克疗法”改革的“俄罗斯选择”集团比预计少得2/3~3/4的选票。

国内对改革的评价是不尽相同的。那些自称持公正的、不偏不倚立场的学者认为,改革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后果。可以被视为积极的是:改革加速了国民经济的分解,形成了各种经营形式和类型相结合的混合经济模式,这就是说,除了国有成分之外,还有私人的、合伙的、股份制的企业;逐步形成着市场职能的物质基础和组织基础——这包括建立商业银行和交易系统、股票和其他有价证券的流通;尽管困难重重,供求结构终于开始运行,从而开辟了通往竞争的道路。另一方面,靠“休克疗法”铺设的通向市场的道路也产生了极其严重的不良后果。它没有给经济带来根本上的结构改革,反而引起了空前的生产总滑坡。1993年底,生产比危机前水平下降了40%以上。就整个工业而言,同1990年相比,1991年下降了8%,1992年下降了19%,1993年下降了32%。经济情况的恶化自然影响到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商店的商品虽然增加了,但大多数为进口货,普通劳动者却买不起。

据俄联邦劳动部的统计,从1992年1月至1993年9月这一期间,物价上涨了162倍,而居民的现金收入只增加56倍,这就意味着人民的实际生活水平下降了2/3。由于“休克疗法”,人民仅在1992年就损失了9000亿卢布以上。改革把大部分俄罗斯人抛向了贫困线,甚至赤贫。

1992年俄罗斯年通货膨胀率高达2000%。由于卢布急剧贬值,老百姓深受其害。特别是在1993年实行货币改革的时候,俄中央银行只提前一天半宣布货币改革方案,老百姓兑换新币的时间只有两周,一次性兑换不得超过3.5万卢布的纸币,剩下的钱要作为定期6个月的存款存入银行。在当时恶性通货膨胀、卢布大大贬值的情况下,老百姓那些存入银行的大量不能兑换的剩钱,实际上都成了废纸。人们多年好不容易攒下来的准备日后派大用场或养老的存款,就这样一下子化为乌有了。据国家统计委员会统计,1993年底有3300万人(占22%)的收入少于最低生活费。

政府的反对派人士把所有这些叫做“千年掠夺”。许多经济学家,首先是俄罗斯科学院的学者则风趣地说:“休克”是有了,“疗法”却未见到。政府人士指责院士们“不客观”和“天真”,强调一切都是“按计划”行事,惊慌是没有根据的。对于这一争论,“仲裁人”是千百万俄罗斯人民,他们在大选中不投“俄罗斯选择”的票。

叶利钦总统在公民投票和大选后对美国《时代》周刊发表谈话时说:“我们不得不对继续民主改革的战略作某些修正。我们必须重视选民们给我们发出的信号”。

于是,新的转变开始了。

俄罗斯政府新总理切尔诺梅尔金1994年1月上任伊始就说:改革需要修正。1994年2月24日叶利钦总统在向联邦议会提交的国情咨文的中心思想之一是:在经济领域,回到过去苏维埃计划体制时代和继续没有控制的“休克疗法”都是不能允许的。许多分析家们都认为这份国情咨文就是总统承认货币主义方针的破产和授权切尔诺梅尔金政府制定新的国民经济战略。

1994年,政府选择了积极稳定的战略,其主要内容是:适度从紧的财政金融政策,用经济方法扼制通货膨胀,有选择地扶植国民经济中最有前途的部门。在操作上把降低生产下滑作为主要任务,同时特别注意加强改革的社会方向性。新的做法确定了,但要消除前两年改革的严重后果则任务艰难,政府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不求速度,但求渐进。从1994年到1997年,国内形势基本稳定,经济上逐步走向恢复。

近年来俄罗斯的形势怎样,老百姓的生活情形怎样? 1996年秋末,全俄社会舆论研究中心的社会学者对全国各地的2430人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其结果也许有一定的代表性。

问:日子过得怎样?

51%的被询问者答:“日子过得不容易,但还可以忍受。”12%的人说;“一切都还不错,可以过得去。”但有1/3的被询问者认为:已经无法忍受。

问:物质供应怎样?

——84%的被询问者说,他们所在的城市和农村差不多什么食品都有;76%的人说,在自由市场上衣服、鞋子都不缺货;78%的人说,只要有钱,各种耐用商品和家庭生活所需的日用品都可以买到。

问:对生活感到满意吗?

——很少人完全满意(只占3%);对生活多半满意的占9%;部分满意、部分不满意的占1/3;大部不满意的占31%;对现在的生活完全不满意的占23%。

问:最令人忧虑的是什么?

——据调查的结果,人们最忧虑的五大问题是:拖欠工资、退休金和补贴;刑事犯罪增加;经济危机,工农业生产的滑坡;物价上涨;失业者增加。

1997年的情况表明:国内政治形势比较稳定,没有出现大的波动,经济停止滑波并开始了微弱的增长,社会相对安宁,治安状况趋于好转。

1997年,叶利钦总统提出了实现全国和睦与和解的任务,为此,他倡导建立各派力量的对话和协商机制。总统、政府与反对派领袖们缓和关系,讨论问题,解决矛盾。10月,由总统、总理和议会上下两院主席参加的协商机制开始启动,几次成功地化解了政府与反对派的争执和两次政府危机。

经济方面,1997年的重要成果是经济停止下滑,并出现了90年代以来的首次回升。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4%,工业增长额为2%,粮食产量达9000多万吨。据俄总理切尔诺梅尔金1998年1月8月宣布,1997年12月与1996年12月的经济指标相比,国内总产值的增长率为1.2%。工业产值增长率为3.2%,商业零售额增长3.9%。全年通货膨胀率为11%,比1996年下降了50%。还有一件重要的事:在进入1998年的时候,偿还了拖欠预算拨款部门职工的工资。

切尔诺梅尔金总理一方面认为,1997年所取得的许多成果还是低于预期指标,经济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另一方面对1998年充满信心。他说,1998年国内总产值增长率将在2%以上,年通货膨胀率将保持在5%~8%的范围内。

1998年2月17日,叶利钦总统在向议会发表的讲话中,提出了一项包括五方面内容的俄罗斯“振兴战略”:(1)重要的应当是各权力机关齐心协力,俄罗斯不应当是争论不休的场所;(2)新战略还要求稳定的经济发展。俄罗斯需要高质量的经济发展,需要大规模的投资,需要更新生产基地、推广新技术以及降低费用;(3)要根本改变权力机关的工作,权力机关应该是现代化的和高效率的;(4)要无一例外的在所有地区推进改革;(5)权力机关和社会要相互信任。

经济由下滑、负增长到停止下滑并开始增长,这是重要的、可喜的转变。不过,一些分析家认为,还不容过分乐观,许多困难不是很快可以克服的,因为现在的微弱的增长主要是靠小企业和合资企业扩大生产取得的,而支撑国内经济的基础工业仍未摆脱生产下滑的趋势;投资不可能有较大的增长,而对于基本上属粗放型的俄经济来说,要摆脱危机、要回升就需要注入大量的资金;要改变不合理的、畸形的经济结构,加速农业、食品工业和轻工业的发展;而且还要改变工业内部结构以适应市场需要。但结构的调整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

泰国原是一个农业国。1960年农业收入占国民收入的80%左右,农业劳动力占总就业人数的83%,工业仅

占5%,服务业占12%。由此可见,泰国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起点较低。为了尽快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

列,泰国政府从1961年以来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并且依照其国情特点及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

制订了6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年计划,作为各阶段经济发展战略和指导原则。

自60年代至今,泰国经济大致上经历了进口替代、出口导向和协调发展的三个阶段。由于政策、措施得,在过去的20多年里,泰国经济一直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在60 年代超过8%,70年代超过7%。即使在适逢西方工业国出现经济危机的第5个五年计划 (1982—1986年)期间,其年均增长率也达到4.4%。1986年以后,泰国经济突飞猛进, 1987年的增长率升到6.3%。同时,泰国充分利用了油价、利率和汇率三低的有利国际经济条件,及时把握日本、台湾、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向海外大举投资的机遇,大力推进吸引外资战略,并实行了放宽管制和逐步走向自由化的经济政策,从而使泰国经济进入了连续4年的高速增长时期。

泰国经济概况

90年代以来,由于受海湾战争和国内政局的影响,泰经济增长率有所所下降,但年均 增长率仍有8%左右。随着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尤其是旅游业的崛起,泰经济结构已 发生重大变化,由过去主要以农产品出口为主的农业国逐步向新兴工业国转化。 1995年,泰人均收入已超过2500美元,世界银行将泰列入中等收入国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现有基础设施超负荷,工程技术人员缺乏,教育和科学技术滞后,已影响到经济的增长。1996年,泰经济增长率急骤下降,仅达6.9%,为过去13年来最低水平。尤其是外贸出现严重滑坡,增幅猛降到不足1%。经常项目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8.3%,通货膨胀率也上升到6.2%。

1996年财政年度,全国51家国营企业在交通、通讯、房屋、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方面投资为2580亿铢。

1996年财政年度,国家财政支出总额为7773亿铢。

4.行业概况

(1).农业概况

泰国有80%的人口从事农业,享有“东南亚粮仓”的美名,是亚洲唯一的粮食净出口国和世界上主要粮食

出口国之一。泰国的大米出口量在世界上已居第一位,木薯输出位居全球之冠,橡胶名列世界第三,玉

米排名第四,鱼产品出口在亚洲仅次于日本。在泰国的10大出口商品中,农产品占6个,占出口总值的

40%。

到目前为止,新开发的水产品、畜产品、水果、蔬菜及花卉植物等已日益成为泰国农业的重要支柱。

目前,泰国已成为亚洲第三大海洋捕鱼国,渔业产品跃居泰国农业产品出口的第4位。在饲养业方面,鸡

、鸭、肉、蛋等畜禽产品不仅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而且出口量越来越大。泰国冻鸡、鸡蛋、冻虾等冷冻制品的出口已跻身于世界10 大出口国之一。

另外,泰国在水果罐头和蔬菜市场中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泰国菠萝罐头已占据当今世界市场的35%。泰国农作物包括水稻、橡胶、玉米。

农产品产量统计

(2).工业概况

作为传统农业国,泰国经济结构随着近几年的高速发展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虽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制造业在其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日益扩大。制造业已成为比重最大的产业,且成为主要出口产业之一。泰国工业化进程的一大特征是充分利用其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发展食品加工及其相关的制造业。这种以农业资源为基础的工业发展模式在过去20多年取得了显著成就,并将在今后发挥更大的作用。

泰国的采矿业过去曾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近几年国内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泰国采矿业的地位日渐衰落。作为换汇大户的锡也因世界市场价格趋低受到很大冲击。另外,国内需求的不断增长也导致部分矿产品出口的下降,甚至短缺。在采矿业中前景乐观的首推石油开采。目前,泰国的主要工业产品包括服装、纺织、制鞋、电机、电子、运输设备等。

今后几年建筑业的发展势头仍将持续,但不会再象前几年那样迅猛。由于建筑业的兴旺,建材市场出现短缺,如水泥、钢材等目前依靠进口以补充不足。为改善这种状况,政府积极鼓励建材工业的发展,供求形势有所缓和。目前发展较快的有水泥、陶瓷、卫生设备等。

工业行业产值统计

(3).服务业概况

泰国旅游资源丰富,有500多个景点。历来以“微笑国度”闻名于世,吸引着众多外国游客。因此,旅游

业以其巨额外汇收入在泰国经济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泰国政府采取了许多吸引游客的措施,使游客人数

有了很大增长。金融业和其他相关服务业也有了稳定增长。

5.主要经济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1996年):1842亿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1996年):6.9%

人均国民收入(1996年):2700美元

汇率(1998年5月1日):1美元=38.5000铢

通货膨胀率(1996年):6.2%

失业率:2.6%

东盟经济

· 越南经济概况

· 越南经济将继续稳定发展

· 印度经济概况

· 亚行预测印度经济今年将增长6%以上

· 新加坡经济简史

· 新加坡经济盘点与预测

· 经济简史

· 文莱经济

· 泰国经济在复苏

· 泰国经济

· 缅甸商机何在

· 缅甸经济

· 老挝经济稳定外国投资增加

· 老挝经济概况

· 柬埔寨经济概况

· 柬埔寨经济简史

· 菲律宾经济趋势

· 菲律宾经济

· 日本电子业衰退敲响东南亚经济警钟

· 旅游业受到严重冲击 恐怖主义困扰东南亚经济

WTO与东盟

· 入世冲击 马来西亚重定位拓商机

· 中国正式亮相WTO会议 今开会戴蓝证

· 泰国积极适应世贸规则

· 关注“后WTO时代”

· 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车轮

· 马来西亚将调降东盟自贸区进口税

· 东盟能源需求呈现巨大商机